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曾蔭權訪京專輯.中央協調推動大橋加快上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28]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徐海煒北京27日電】預計總投資至少達550億元的港珠澳大橋,因為融資、環評、通關等問題未能解決而一再延後拍板。今天,曾蔭權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主任馬凱會面後表示:國務院已經決定由發改委牽頭,成立一個有各方參與的協調小組,以便更有效率地加快此項工程的進展。他相信小組成立後,將更有力地推動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及早日落實。

 曾蔭權今日向記者總結時表示,由法改委牽頭成立的專責小組,將由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任組長,成員將由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廣東省相關部門、國家交通部及港澳辦共同組成,負責跟進興建大橋的具體問題。

曾蔭權:三方立場需協調

 他強調,港珠澳大橋是大家期望已久的基建項目,而粵港澳三個地方均有共同意願,希望興建此大橋,惟港珠澳大橋遲遲未能動工,只是大家對於建橋方式及各自的承擔實有不同見解。

 他認為,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是希望付出最少錢,而同時獲得最大回報。

 曾蔭權又說,「有關於港珠澳大橋,我們認為,需要有一突破。」突破不能僅圍繞廣東、香港及澳門三方去討論,因為三方均處於不同的利益立場,會對港珠澳大橋的發展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阻礙﹔而大橋的興建,亦非珠海、澳門或香港哪一單方面便可以做到的事情,因此必須要由中央政府牽頭,成立小組協調有關工作。他相信,在中央政府牽頭協調下,會對大橋的落實有具體作用。

廣東已列「十一五」 擬明年動工

 全長約40公里的港珠澳大橋現已被廣東省列為「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廣東省規劃中的大橋興建時間表預定為2007年動工,2015年竣工,而道路按高速公路標準建設。

 曾蔭權在與馬凱會面時,亦談及有關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曾蔭權指出,香港有超過九成都是服務行業,要維持香港的金融業需有硬件和軟件,硬件是鐵路和橋樑等基建設施,而軟件則是銀行事務等。會面期間,曾蔭權與發改委有關主管官員就基建等問題進行有用的討論,並加深了雙方合作的基礎。

環保融資乃兩大難點

 【本報訊】港珠澳大橋由構思、規劃至粵港澳三地展開研究商討,歷時已10多載,可惜上馬始終遙遙無期,大量問題懸而未決,最終需要中央牽頭協調。

大橋確定「單Y」設計

 回顧港珠澳大橋方案首個爭議點,在於「單Y」或「雙Y」的討論,幾經波折,三地終於確定「單Y」設計,以珠海拱北為「落腳點」,即東面只有香港,西面則有澳門、珠海。當各界以為大橋動工有期,深層次問題卻逐一浮現,包括爭論最大的「口岸邊檢」問題,令大橋進展又再膠著。

 粵港兩地政府最終放棄糾纏於「一地三檢」方案,宣佈採用「三地三檢」模式,但坊間認為「三地三檢」並非粵澳共識,純粹是權宜之計。

採用「三地三檢」模式

 廣東省發改委主任陳善如今年訪港時,透露三地政府成立的專門協調小組,在25個調研專題中,僅餘「環保」及「投融資」兩個難題尚未完成。但坊間分析,上述兩大問題不易解決。在環保方面,大橋橋墩對多段海域退潮時出現影響,對沿岸居民及生態會帶來極大負面影響,各地政府必須正視處理。至於融資方案更加棘手,由於大橋聯繫三地政府,如何就大橋成本費用攤分為三份來融資,粵港澳一直未有共識。

學者:助粵港澳破解難題

 【本報訊】(記者 曾少妍)對於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牽頭成立協調小組,專責處理港珠澳大橋問題,本港學者及政界人士都相信,這一措施有助粵港澳三方盡快在敲定方案、解決融資問題等方面達成共識,將有望令大橋更快上馬。

邵善波:注資分布須有共識

 正在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擔任高級訪問學者的邵善波接受本報訪電話問時表示,粵港澳三方基本已就港珠澳大橋的登陸點和橋位方案等達成一致意見,他認為大橋遲遲未能上馬,關鍵在於融資方案仍未達共識。

 他說:「三地政府之間,只會把與大橋相關的建設計算入成本中,令涉資300多億增加至600多億,但哪個政府負責哪部分,負責幾多,一直未傾好。」

 他表示,各地對港珠澳大橋有不同構思是自然的事,「即使不講香港及澳門之間,單看珠三角及廣東省,已經有不同想法,現時由中央牽頭處理是好事。」不過,這並非代表三地政府表現失當,「(這類跨區域的大建設)從來都應該由中央出手,在關鍵時刻協調三地負責人坐低傾。」

 他認為,中央首要處理的問題,是確定各地接駁大橋的建設是否列入整體成本中,另外要協調三地政府注資的分布情況。

黃國健:全面顧及三地利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國健也認同,大橋方案一直被融資問題卡住,相信是次中央牽頭協調,會較全面地照顧三地政府利益,令大橋上馬步伐加快。

陳鑑林:中央協調成功在望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表示,香港除了跟廣州有區域快線連繫兩地外,基本上內地交通網絡規劃與本港無關,若情況繼續,將對本港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他相信在中央協助下,港珠澳大橋發展成功在望,期望三地政府能盡快就有關管理、融資、路線等問題達成共識,「一路拖」只會令港人更擔心香港邊緣化問題。

興建港珠澳大橋事件簿

1983年 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已提出興建一條連接香港及珠海的「伶仃洋大橋」

1989年 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正式提「伶仃洋大橋」

1996年 珠海政府向中央申請立項,惟港英政府未有積極回應

2002年9月中 特區政府與中央達成共識,加快就「香港和珠江西岸陸路便捷運輸通道」(即俗稱港珠澳大橋)的前期研究

2002年11月下旬 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公開支持興建港珠澳大橋

2003年1月中 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有意興建港珠澳大橋,廣東省當局明確支持該計劃

2003年6月中 因沙士事件,原定於6月底結束的大橋項目宏觀經濟前期論證延期

2003年8月 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6次會議決定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協調小組舉行首次工作會議

2003年11月 廣東省計委主任陳善如透露大橋的設計方案論證工作,已經確定交給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

2004年2月中 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表示,大橋已進入論證階段

2004年11月底 中國交通部部長張春賢表示,國務院已完成港珠澳大橋的技術研究,傾向採用「單Y」型設計方案

2005年4月 專家小組確認大橋三個落腳點,分別是香港大嶼山石散石灣、澳門東方明珠、以及珠海拱北,大橋將採用單Y形式及隧橋合一設計

2006年4月底 陳善如指大橋共有25個問題需要進行專項調研,已完成了23個,剩下環境保護和融資問題尚未解決,惟將爭取在2007年動工

2006年8月 特首曾蔭權宣佈大橋取得關鍵性突破,各方贊同採取「三地三檢」模式,並同意盡快研究具體口岸設置、選址安排及融資方案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