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路路通:為人子女如何盡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1-03]
放大圖片

 日本有一套經典電影叫《楢山節考》,故事說深山上的一條貧苦村落,由於土地貧瘠,糧食不足,村民有一個既殘忍又無奈的傳統:年紀老邁的村民,兒子會揹他上雪山,把他遺棄於雪山上,任由他凍僵餓死。故事中的女主角雖仍有工作能力,但她不惜砸爛自己的牙齒,並強迫兒子送她上山等死。這樣驚心動魄的情節,你有否想過會在現今的社會出現?

 本港時有發生長者被遺棄的事件,其中於去年底,一名患有輕度癡呆症的老婦,在兒媳的哄騙下,一同到歐洲旅遊,結果遭兒媳狠心的拿去身份證明文件及金錢,流落法國,幸得當地華人協會的幫助,老婦其後透過駐當地中國使領館順利返港,但返港後兒媳已不知所終。中國人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在此已彷彿蕩然無存!

西方思想衝擊 家庭觀念沒落

 從傳統價值觀去看,中國人十分重視「家庭」觀念,結婚生兒育女,老來有子女供養,弄孫為樂,這是舊一輩人的畢生願望。然而受到西方個人自由思想的影響,人們愛過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結婚年齡越來越向後推。由於社會教育水平普遍提升了,年青一輩多會為退休生活作打算,如投資、購買基金、保險等,以致傳統「家庭」觀念日漸沒落,對於「老來從子」早已在他們心裡投以不信任票。

 對於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有學者認為,與東西方思想中,父母的角色有所不同有關。在傳統的中國人社會裡,父權至上,父親於家庭中扮演「主宰者」的角色,子女必須聽從父母之命,而供養年老父母更是為人子女的應有責任。然而在西方社會,子女多視父母為良師益友,如朋友般相待,子女長大成人後,甚至會與父母平起平坐地溝通,再加上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較健全,父母多不需要子女供養。

遺棄父母 只構成疏忽照顧罪

 縱使子女沒有必然責任去供養父母,但拋棄父母讓其自生自滅的行為,委實有大逆不道之嫌。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子女遺棄無能力照顧自己的父母於海外,只構成「疏忽照顧」的罪名。即使子女有計劃地報稱與父母失散,以致父母因缺乏照顧而不幸死亡,法律亦難以把子女入罪。雖說犯事者可能一生都受到良心的責備,然而由於缺乏懲罰性的阻嚇,可讓缺德的子女無後顧之憂的帶父母去「旅行」?

 雖然遺棄父母的個案有所增加,你可能會認為,數目仍有限,無須過分擔心,但其實這種遺棄父母的行為,除了是個人道德的問題,已為社會人口老化的問題敲響了警鐘。隨著發達國家陸續走上人口高齡化的時期,越來越多無工作能力的長者,需要倚仗社會或年青一代去撫養,國家超過一半以上的預算,可能都要投放到長者身上。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有多少長者會如《楢山節考》中的老婦,無奈的被推上雪山等死呢?

人口老化 政府該如何回應

 為免以上的情況出現,政府應制定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讓老人家至少在經濟及物質上可老有所依。我們的特首曾蔭權曾說過,愈來愈多長者需要家人照顧,與長者同住的家庭成員實在需要支援及幫助。不過,他強調,增加支援並不代表政府必須撥額外資源予長者。這是不是意味著社會和市民需自行承擔供養老人?政府應怎樣切實去回應人口老化的問題呢?

 在熱帶叢林中,年老的動物不是兇猛獵食者的大餐,就是給遺棄在濕地上等待死神的到訪。人禽之別,在於我們除了有著求生的本能外,亦有著道德的自覺及感情的連繫。要是我們不能解決老化人口的結構性問題,隨著出生率持續下降,在社會嚴重失衡下,終有一天,我們或要親口叫父母提早結束生命。  ■本報記者 夏志禮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