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原生豆芽和原生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1-07]
放大圖片

洪巧俊

 現在有一個詞很時髦:「原生態」,這是一個在現代漢語詞典也找不到的詞。

 「原生態」一詞沒有收入現代漢語詞典,也就沒有釋文,我就來個「顧名思義」:原汁原味,本色自然的東西。「原生態」一詞,自舞蹈家楊麗萍領銜的《雲南映像》的走紅,使用率陡增,之後便風靡大地。「風靡」之因,還是「原生態」的東西太少,當是「物以稀為貴」。自我從老家調到這個繁華喧鬧的城市,就很難相遇到「原生態」了,每天走上大街,雖美女如雲,但卻看不到一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原生態」美女,一看就知道那是「人造」的。雖然我生活的城市叫歷史文化名城,但有幾個景點又是古樸自然、渾然天成的「原生態」景點呢?至今讓我耿耿於懷的是離開家鄉後,就與「原生態」蔬菜、水果、雞鴨魚之類的東西無緣。我記憶中錦北水庫大,它的周圍是山林,魚不用餵飼料,也長得肥,而那畫橋山村的雞都是吃蟲子長大的,高公寨的葛生長在深山澗峪裡,當然就有原水原味了。我回到老家,縣裡當領導的一位老同學找我聊天,我這位老同學說,現在城市人都在尋找你說的「原生態」,除了價格上升了,還越來越少。最後他笑著說找我吃的當然是沒問題,還給我講了幾個「原生態」的故事。

豆芽世家 量少價高

 豆芽大叔其實不叫豆芽,只不過他家種豆芽,人們早把他的名字忘了,所以叫他豆芽大叔。豆芽大叔家種豆芽至少有三百年的歷史。

 豆芽的變革在這短短的二十年來可謂空前絕後,幾百年一直不變的沙土種法,到豆芽大叔的手上,卻是幾年就變換著種植方法,先是用大缸種,後是用薄膜種,再就用豆芽機生產,生長的速度一個比一個快,種豆芽的還嫌慢,用上了催長劑。過去每斤大豆種豆芽四五斤,如今用催長劑可種十五斤,一根豆芽筷子樣粗長。

 豆芽大叔早已搬進了城裡,在城裡生產豆芽在城裡賣,這幾年他的豆芽越來越難做,競爭十分激烈,銷量就這麼多,生產豆芽賣豆芽的人越來越多,自己的銷量顯然就要銳減,一天只賣幾十斤豆芽,如果再這樣下去,他就無法支撐下去。

 他大學畢業的小兒子回來救亡了,他叫豆芽大叔賣三種豆芽:沙種的、缸種的、豆芽機生產的;賣的時候分三種價格,並寫出它們的區別在哪裡?小兒子經過了一番調查,這些生產豆芽的人大都是城裡人,沒有一個像豆芽大叔一樣是豆芽世家的人。小兒子叫大叔先回農村仍用祖傳的沙土種、洗米水澆豆芽。豆芽大叔疑惑地問:這用沙土種產量低,賣貴了城裡人能買嗎?小兒子說:「爸,您就放心去種,這叫『原生態』。」

 十多天不見的豆芽大叔又回到了縣城,在他的店舖前是掛上了「豆芽世家」的匾額,寫著種豆芽300多年的歷史。店裡擺放著三種豆芽,標著三種價格:沙土種的1元一斤,缸種的元0.6錢一斤,用催長劑的0.3元錢一斤。還標有不同的漫畫和解讀,比如沙土種的豆芽寫上「原生態」,畫了一幅長智慧的漫畫,而用催長劑的豆芽卻畫了一個小孩長上了長長的鬍鬚。還專門豎了一塊介紹豆芽的宣傳牌:豆芽性涼,有滋潤清熱,消除疲勞等作用。黃豆芽的蛋白質非常高,它比黃豆的利用率要提高10%左右。用沙土自然種植的豆芽是最佳的原生態食品,常吃這種豆芽美容,營養毛髮,還能增強體內的抗病毒、抗癌腫的能力……這招果靈,生意很紅火,豆芽大叔的店舖前每天都是排著長隊爭買豆芽的顧客。

家豬返祖 反璞歸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古發現,我國對豬的養殖至今已有9000多年的歷史。家豬由野豬馴化而來,野豬經馴化後變得溫順了,幾千年的脫化,豬不再有野豬那般肉質鮮嫩,營養豐富,瘦肉率高。用當今時髦語說就不再「原生態」了。灣裡村植被茂盛,經常有野豬出入。

 有個叫老耿的家裡養了一頭母豬,這頭母豬瞞著主人跟山林中的野豬配了種,於是118天後,母豬一胎產下15隻小野豬。這些小野豬和一般的家豬有明顯的不同:嘴巴尖尖、鼻尖尖、耳朵向上豎、腿長、鬃毛有的像帶著花紋的菜瓜皮。村裡人卻沒有一家買他的豬崽,說餵肥了也沒人買。豬賣不出去,天天還得糧食餵,原打算賣這些豬交孩子讀大學費用,這下要落空了,老耿是整天發愁。一天,縣領導來到這個村,村幹部反映了這個情況,這位領導當即給在市賓館當經理的同學打電話,沒想到對方說,這批豬他全要,比市場高一倍的價收購。樂得老耿合不攏嘴。不過老耿沒有把這批豬全賣掉,根據那位縣領導的指點,公豬全留下作父本,和杜洛克、長白作母本而雜交產生的特種野豬。這個點子,使這個村富了起來,每斤毛豬售價10以上元。

 據說用野豬與家豬雜交的特種野豬所產的後代留種,培育出來的後代有返祖現象。這種返祖豬,有人說是返璞歸真的「原生態」。

 「原生態」如今也成了一種時尚。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