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紐約風雲》班馬打架。美聯社
文:林意生
導演馬田.史高西斯的《無間道風雲》固然備受矚目,但他早期的作品同樣受電影界人士看重,其中一齣更贏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就是在2003年上映的《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
而2002年正是他與賈樟柯促膝談心的那一年。
《紐》片描述19世紀紐約黑幫互相鬥爭的故事,當中復仇情節與鬥爭鏡頭,卻帶有一點點的中國風。
戲中的華人舞蹈員、歌手及妓女都隱隱約約透出這股中國風,奇怪的是,那時候的中國人在紐約仍被居民視為比較奇異的一群。但為甚麼戲中處處可見中國人及標誌,並顯得與當地的文化融為一體呢?
首先,這與史高西斯本身的觀點有關。他最近接受電台訪問時曾經表示,《紐約風雲》基本上是一齣歌劇,而非歷史陳述。而且戲中的時代背景為1860年代,那時還未實行針對中國移民的「華人排除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直至1875年才實施該法限制中國移民及民工入境,所以那些認為戲中不應該出現華人的評論都是不恰當的。
既然此戲涉及黑幫內來自不同種族的移民的多元文化,華人是當時眾多移民的種族之一,那是絕對不能缺少。縱使這只是黑幫兩大陣營爭奪利益,但當中既有非裔美國人,也有愛爾蘭裔的,甚至是華裔的,這都可以顯出史高西斯的民族融合的願景。
有人說,美國華人的黑社會組織正如意大利的黑手黨。而史高西斯父母就是純正的意大利西西里人,小時候他移居紐約,住的也是當地「小意大利區」。他的叔叔是在區內工作,有一年假期史高西斯要跟叔叔賺錢,第二天叔叔就給他一枝鎗要他去收數。多年後他回憶說:「要是當時真的拿了槍去追債,美國可能就會多了一個黑幫,少了一個導演。」
與《黃飛鴻》相似
此外,該片有著香港動作或武俠片的影子,透出東方電影的韻味,如在歷史背景的設定多加想像,那些誇張甚至是卡通化的人物角色,以及復仇的情節都令人聯想到香港的武俠電影,都是混合感性與暴力的。
戲中刀光劍影的場面及曲折起伏的節奏,與徐克的《黃飛鴻》更是甚為相似。
其實東西方影壇互相同化,已非首次,從史高西斯的作品可以看到亞洲電影的影子,而在香港眾多的導演中,如吳宇森也受史高西斯的作品影響。香港電影業於八十年代興起,在九十年代為西方觀眾帶來衝擊,使他們對亞洲電影留下深刻印象,從而演變成一個標誌,一個圖騰。
所以,他們若要製作一部撇除這個深入民心的圖騰之電影,那是真的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