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過埠新娘 一個沉重的嫁字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11]
放大圖片

文:林意生 圖:法新社

 近日有不少報道關於香港結婚率下降的現象,與本地出生率下降、男女人口比例失衡、男女遲婚、以及工作時間過長等情況相關。在新加坡及台灣,同樣有類似情況出現。

 星洲醒目生意人最近瞄準市場需求,速速成立婚姻介紹所。不但撮合城中男女,有的更為身處外邦的男女締結姻緣(如介紹中國和越南的過埠新娘),加上所需費用並不昂貴,吸引不少單身人士光顧。

 但這些婚姻介紹所雖然撮合不少異地良緣,卻造成更多的婚姻問題,包括虐待及歧視等問題,令當中婦女身受其害。

 正當城市不斷發展之際,隨之而來的問題亦紛紛出現,婚姻問題是其中之一。這種情況,並非僅出現於香港。

媒人套餐折扣多

 新加坡的婚姻介紹所林立,為顧客提供好幾條渠道結識異性並結良緣。

 這些介紹所為爭取更多客源,其中名叫「媒人先生」(Mr Cupid International Matchmakers)的更使出折扣優惠吸引顧客:男顧客只需付上約1200美元(約9400港元,也不是便宜得到哪裡),便可經他們促成越洋到中國與單身女士見面,而費用還可免息分期繳交。

 如果男士約會後覺得滿意,在簽下同意書後即可獲得超過九成的現金回贈。若然男女雙方於首年婚姻誕下嬰兒,更能獲額外獎賞,以示響應新加坡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

 據負責人黃先生表示,參與介紹所活動的男顧客各持故事:有的純粹受到各項優惠的吸引,例如一名公務員表示會「好好利用這個免息分期付款」去結交異性。

 另一名顧客說乃因受到家人催婚:「我已推遲婚姻多年,不過母親老是催促我要快點訂下婚事。」理由各異,但目標一致——都是為了成親。

跨國追尋黃金夢

 由這行業的興盛帶出一種現象,原來新加坡對其他東南亞國家例如越南之新娘有很大需求,而上述介紹所於成立至今的十五年內,安排了四千多宗「跨越婚姻」,可見城中需求甚為殷切。

 這些婚姻介紹所甚受男士歡迎,無非是可以結識外地女性並(合得來的話)結婚。那麼參與介紹所計劃的女性又是甚麼想法?或許是希望嫁得有情郎,但更多是希望改善生活,特別是那些來自貧窮國家如柬埔寨的。有前柬埔寨官員表示,極度貧困驅使更多女性寧可嫁給外國人,縱然她們不清楚新郎的背景,只要他肯帶她到另一國家生活和工作便可。

 希望以婚姻改變生活環境。而鄰近的泰國也有類似情況,當地婦女認為當地男士愛賭嗜酒兼不顧家;反之外籍丈夫更懂照顧家庭,並能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包括大屋和奢侈品等等。因此也越來越多泰國女子嫁給外國人。

嫁錯郎 險變「沙包」

 談到促成異地婚姻,台灣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官方數字顯示,該地於過去20年接收了近38萬名來自外地的配偶,超過六成半來自大陸、港、澳地區,近兩成來自越南,另有超過一成來自其他東南亞國家——泰國、菲律賓及柬埔寨。由此可見,這些新娘多是來自東南亞國家,國民的生活水平也較台灣為差。

 要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丈夫過著幸福生活絕不容易,當中就有一位22歲的越南女子(Tho)如此幸運,她嫁到台灣,育有一個兩歲兒子,而她正努力學習中文,力圖盡快融入當地生活。她已完成政府要求外國人必須參與的70小時基本語文課程,縱然仍有很明顯的越南口音,但她現時已懂得閱報,有助了解社會情況。

 有人歡笑有人愁,有更多人因異地婚姻而身陷險境。尤其是來自貧困國家的新娘,由於沒有法律保障國際婚姻,她們容易成為受虐待的對象。

 有的受介紹所的誤導,以為嫁的是單身富豪,哪知到達目的地後,才知道自己只不過是對方的「二奶」,甚至淪為家中無薪傭人,照顧新郎年紀老邁的父母,毫無自由可言。更慘的是有新娘長期受到虐待及捱餓,最後更被人遺棄。

強迫作二等公民

 另外,有些新娘由於國際政治問題而遭到歧視,如兩岸問題令不少嫁到台灣的大陸新娘受苦。大陸女子需要八年居留期才可申請台灣身份證,比其他地區的人多出五年時間,以致有些大陸新娘說「自己無疑是二等公民」。

 對於這不公的做法,台灣入境部門表示,此舉只是為阻止大量假結婚及妓女的湧入,所以那些來自大陸的新娘,只好多居留數年方能夠申請身份證。

 婚姻本應建基於互相信任而非個人想法,而異地婚姻比一般婚姻更錯縱複雜,文化背景差異問題不容忽視,融入與自己不同文化的生活更不易為。

 若然對婚姻抱著一廂情願的想法,或視之為提升生活質素的捷徑,無疑是一場賭博,隨時會出現上文所述的情況,身體上的傷痕會慢慢消退,但心靈上的創傷卻難以磨滅。

 婚姻乃人生大事,各位宜三思而後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