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耳油未盡:頂班四重奏 亞蒂密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11]
放大圖片

文﹕平 均

 聽罷亞蒂密斯弦樂四重奏在大會堂的音樂會,感覺非常飽滿。當晚節目包括了勃拉姆斯的三首弦樂四重奏和魏本的三組弦樂四重奏作品。本來,「浸」一晚勃拉姆斯詩情飽滿、跌宕起伏的四重奏作品已然是一個豐富的節目,加上二十世紀初德奧作曲家魏本由年青到成熟期的室樂作品,輪流於勃氏風格迥異的作品之間演奏,可說是呈示了遼闊的音樂歷史性的視野。

 全場改由魏本《緩慢的樂章》開首,那是魏本二十多歲時的早期作品,浪漫派色彩濃烈,旋律豐富甜膩得甚似里察.史特勞斯。稍頓一刻,勃氏第一四重奏曲起首不徐不疾,深沉而躁動,濃烈的旋律竟與半世紀後的魏本有自然的連繫感。

 之後魏本的「五首弦樂四重奏樂章」,音符頓然進化成最赤裸、根源性、簡賅的意態表達現象。聽眾像坐了時光機一樣,不經意地便被帶到現代,帶到音樂意象表達的最濃縮的境界。當聽眾的思維隨著音符的意義的轉變到了超脫的頂尖時,再來老勃,意境更立體清晰!

 這樣的節目編排,正好說明了亞蒂密斯弦樂四重奏對藝術體驗的重視,而當晚的演奏更彰顯其崇高的藝術成就。

 四位樂手各自都有極強的表達能力,又毫不矯揉造作。各人在獨奏樂段都能不慍不火地表現旋律的美態。第一小提琴佩斯切帕科尤其收放自如,在融會其他樂手的演奏之餘,有力地帶出勃氏跌宕起伏的戲劇性。

 整體的合作效果,豈止絲絲入扣!在魏本抽象而音色複雜的樂段,他們在節奏,色彩上的連貫、配合,就像是全都是由一個樂器發聲一樣!勃氏的四重奏亦顯示了四人極為一致的樂思。其中,慢樂章的表現甚有深度,凝聚力驚人,而一氣呵成的氣勢,亦令人想起Quartetto Italiano。

 這確是令人精神極為飽滿的音樂會,亞蒂密斯四重奏肯定是當今技巧最高超,藝術成就最高的四重奏組合之一。

迪華特、港樂再創高峰

 馬勒十首交響樂之中,第七首向來備受爭議:不少樂評人、學者都認為此曲形態混雜,終章的歡愉主題似乎與前部的深沉欠缺連貫,哲學家阿多諾甚至稱之為馬勒Positivistic傾向單純樂觀一面的表現。光怪陸離的意境,又沒有如第二、六、九等較清晰的主題導向,少不免令不少樂迷卻步。複雜的配器編排,加入曼陀鈴等非編制樂器亦使此曲少在音樂會上出現。此曲雖不用上「千人」演奏,但對樂手技巧、指揮的控制力的考驗,不亞於馬勒第八。在迪華特帶領港樂第三季的藝術節,選奏馬勒第七,可謂一重大挑戰,迪華特藝高人膽大矣。

 我聽的是第一晚,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給放在中間,利於顯示第一、二小提琴內聲部之變化,和增加中低聲部弦樂組的凝聚力,用於馬勒第七色彩變幻萬千的弦樂編寫,恰當不過。

 開首的(*注一)次中音號充分地表現出陰沉離異的氣氛,而接著數段畫龍點睛的主題重現顯示了駭人的感染力。接著的管樂段,即使極其難奏(馬勒刻意用了不尋常的音域),港樂的眾管樂手亦有稱職有餘的表現,心頭大石先放下。

 迪華特一如以往,採取中庸的,不慍不火的方向,有充分空間讓樂音複雜的線條「呼吸」出來,而每一個細節都有條不紊,卻落筆深刻。

 接著的「夜之樂」,弦樂組充分顯示出光怪陸離,盡收情緒恍惚之意象,每個小組合奏、獨奏段都造句優美傳神。第二節「夜之樂」更是醉人。終章的處理,迪華特初起時的克制慢慢放鬆,給予末段跟先前部分難得的連貫性。多姿多采的管弦樂在終章如奏出了千萬個高貴的圓舞曲和華采樂段!正如馬勒所指,把整個宇宙都奏出來了。迪華特謝幕時向團員作出「得鱁捸v的手勢。老實說,即使在歐洲聽到這樣的演奏,筆者亦同樣滿意。馬勒八、九在望!

 上半場精彩絕倫的男中音演唱,留待下周再談。

 *注一:由悉尼交響樂團借來樂手。迪華特老臣子矣。

尤蘇恩多爾 聽不到的吶喊

 聽不到、聽不清楚……就是聽罷這音樂會的主要後感。

 筆者於上周末欣賞了香港藝術節的「尤蘇恩多爾與達喀爾超級巨星樂團」的音樂會,首次體驗到音樂真正的無界是什麼一回事。

 與先前所預期的嘉年華式熱鬧稍稍不同,反而聽到這位音樂詩人如何將流行曲的元素嵌進非洲音樂裡頭。表演所呈現的無界就在於尤蘇的音樂,既有傳統民族音樂的味道,亦能加入點點的爵士、Hip-Hop、騷靈(以上幾種類其實是有相關連的演變)及搖滾樂。他們的演奏熱情無邪,盡顯樂手對音樂的熱誠。舞蹈員Moussa Sonko的舞藝絕對談不上精湛,看起來還有點「亂舞」,但他舞蹈裡透出的naive,卻不禁把這音樂會該有的輕鬆與投入感加強。

 所謂世界音樂(World Music)的確難以定義,對筆者而言,外間似乎把所有第三世界或類似的創作定位為世界音樂。然而,世界不世界實難說,唯一能夠區別的地方在於曲詞裡的「heart」。當晚尤蘇與樂隊演出的樂曲,大部分為非英語作品,單就音樂表現而言,聽眾可能只感到其敲擊樂的比重相當大(鼓加上bongo及talking drums)。

 這引申到文化中心音樂廳acoustics的問題,這場地看來並不太適合作(樂隊)音樂表演:樂器很難cut thru整個mix,弄得只有高音大聲類如結他、鍵琴及敲擊樂器等能「唱」所欲言,餘下的低音結他及人聲不是被蓋過就是顯得力竭聲嘶。完全不能為耳朵帶來舒適感,兼且浪費樂手彈奏的細節。負責當晚音樂 contool panel的人士應多加注意整體的和諧及配合。

 所以,礙於以上種種後天缺陷,未能100%感受尤蘇歌聲中的感動。

 還有,當晚入場的外籍觀眾居多,他們能夠彌補本港觀眾一向難以投入及冷感的問題;但外籍觀眾過分的投入似乎只將表演當作為他們聚頭的occasion,有多少真正聽得到尤蘇心底的吶喊。

 尤蘇啊,你的歌聲我聽不清楚呀!

陳輝陽的12種女性體驗

 12金釵眾生花,牽動女性展芳華。

 陳輝陽的音樂加上林夕的詞,再加上12位明星、創作人及電影工作者當導演,造就了《12金釵眾生花》這個以女人為主題的影像音樂會。據聞這表演之後會推出專輯,所以不在這裡「穿橋」把各大導的作品內容詳述。如此湊拼組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我愛巴黎》一片帶出的利弊問題:組合、協調、風格、連貫性等等。還好創作的核心乃陳輝陽與林夕,使得整個「女性體驗」算得上穩定。

 男女子代表比例是7:5,有點不符合當下男女平等的意識,有趣在不論男女大導,亦盡量忠實地表達他們對「女性」的感覺:有注重美態的、青春的、心態上的、形態上的……男導偏向談兩性關係,而女導則從內心出發的多,令表演間透出的「需要」比「女人」感覺較重,反客為主地突出。神秘女聲的支援也為當晚的歌唱部分帶來驚喜:關心妍、馮穎琪、林二汶、Yuki…… 還有「神秘中之神秘」嘉賓李香琴!

 這個劇場式半實驗音樂影像show,不論是文字或影像的參與,皆表現出每個單位的個性。問題就來了,林夕的文字當然無可挑剔,但礙於12個章節來自另外11個腦袋,歌曲與影像之間想傳達的意念存有一道無形的鴻溝,還好音樂的氣氛足以填補這缺陷 —— 雖然並不清楚整個表演的確實創作時序。

 最令筆者驚喜的是,在卓韻芝執導的《Homo Sapiens》裡之男主角竟然是筆者的小學同學,得悉他將成親,借本專欄為他送上衷心的祝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