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文:李卓賢
香港人時興講保育,但大家對丟棄舊物,卻沒太多異議。其實,港人每天都在丟東西,情況幾近麻木。據環保署資料,單在2005年,本港家庭平均每日拋棄的固體廢物已接近7,000噸,即每人每天拋棄約1公斤之多。
如果小記要告訴讀者,今期要介紹舊電風扇,讀者可能會說:現在還用風扇?應該改用冷氣吧!然後把風扇扔進垃圾房中。但偏偏有位收藏家,他不盲從科技潮流,努力把一部部別人眼中的爛銅爛鐵,從廢物堆中救起,變為價值不菲的古董。
小士多內藏老風扇
從外表看來,古董風扇博物館不過是間拉了閘的士多,與鄰近的海防博物館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可是在訪問當晚,拉起那道厚重灰黑的大閘,一間約有數百尺的玻璃博物館就會現身眼前。銅扇座的青銅與燈光輝映下,散發出五彩亮光,令海防重鎮,剎那頓成頑石。
「最初收集汽水樽,甚麼類型都有,後來玩膩了,想找些和自己本行有關的收藏品,曾想過電爐、燈泡等,最後選擇了電風扇。所有的電風扇都在內地生產,使用220W電壓。」古董風扇博物館「館主」鍾漢平與顧問司徒強生找到第一把風扇後,他們怎麼也想不到,花在收藏風扇上的,不單是數百萬的資本,還有十多年光陰。
為了一嘗心頭願,他們利用星期六、日等工餘時間,走遍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大街小巷,看看有沒有寶可以帶回博物館。每買一把電風扇,動輒花上數千至數萬元。
「有次我看中了一把風扇,那位收藏者死也不肯出售易手,可是既然給我看上了,我就永不放棄。在多次拜訪他後,碰巧他周轉不靈,我便向他提出買電扇一事,他就向我開出數萬元的高價,我想也不想,立即落實交易。」
從舊機械學習歷史
每次把風扇帶回博物館後,鍾漢平並不就此了事,他會花上數天甚至數周的時間,去把風扇重新整修,直至風扇能再正常運作。讀者可能會懷疑陳年的風扇,會否像天星的鐘樓一樣找不到陳年配件,最終拿去堆填。鍾漢平笑說,電風扇結構比較簡單,找配件不算太難,而且他又有一定的電子知識,所以會計算風扇的操作特性,更從中明白到,舊式風扇比較涼快,某程度上是因為風扇銅座較重。
「我收集風扇只為個人喜好,希望能多點了解自己本行。從收集的過程中,我也學習到中國歷史及工業發展,包括中資企業如何與外資企業抗衡的故事。從風扇產品的興盛與衰落,也讓我感受到中國百年來天災人禍對本土工業的影響。」鍾漢平與司徒強生你一言我一語,向筆者展現了一幅中國電風扇工業的發展圖景。
據鍾漢平介紹,他收藏了200多部由1890年至1954年在中國生產的風扇,最「老」的一把更可追溯至1890年。那時上海已有第一部發電機。當年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土地,不少外國牌子,例如美國GE、仙地尼(Century)、德國西門子等順勢輸進中國,又在華設廠,掠奪中國的資源。
因此,不少愛國商人開始研發國產電風扇,當時有名的牌子有華南、華生、華通等。結果中國在30年代左右,贏了這場貿易戰,扭轉了風扇業的貿易逆差,更反收購了「阿普爾」等外國品牌。
不過,後來因為戰亂,不少廠商結束了在上海等地的業務,搬到大後方重慶經營,加上後來的內戰與天災人禍,氣勢如虹的風扇工業才沒落,舊中國小資產階級使用電風扇的布爾喬亞情調,隨著歷史發展而永不復見。
奇貨可居 見仁見智
一般收藏者深明「奇貨可居」之理,鍾漢平卻坦言,自己並沒有出售館藏的計劃。「我收藏古董風扇和開博物館,只想成立全球第一間風扇博物館,原因就是這麼簡單,並非要以此謀利。況且,風扇買回來時已價值不菲,經我手以後會轉會動,變成無價之寶!」
如此說來,荷包有入無出,博物館的開支豈不是天文數字!被問及會否害怕妻子得知自己花錢買風扇而扭耳朵,鍾漢平笑言:「她不知我玩風扇,我偷偷儲了私己錢!」
電風扇最初在內地出現時,身價已不菲,只有富貴人家才能負擔,更是上海十里洋場的繁華象徵。據說,當年一部電風扇的售價相當於現時的90,000港元。在解放以後,一部電風扇約值160元人民幣,等同當時人民四、五個月的收入,但在科技躍飛的20世紀後期,風扇成為普羅大眾的消耗品,因此當筆者打算拜訪鍾漢平時,有朋友會說:「哦!你是去探訪收買佬!」他們的話讓我感到,風扇似乎是交給收買佬的沒用東西。
物件在漸漸被淘汰以後,真的沒有存在價值嗎?當鍾漢平開動頭上重慶生產的風扇時,我不單感到那陣陣的涼意,比冷氣更有活力更單純,也令我忘卻現代科技所帶來的多種弊端,看著那轉動的扇頁,我彷彿回到了童年的課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