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以「色」會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17]

李國泉(藝術工作者)

 春節過後,天氣乍暖還寒,漫天陰霾,是懶惰的最佳藉口。周日的中午,我帶著乏力的身軀躲進香港藝術中心十樓的白管子畫廊,欣賞一個取名「色」的視覺藝術展覽,既可消磨一下時間,也好讓那灰濛濛的視野來點刺激。

 升降機的閘門甫打開,映入眼簾的不是井然有序的白盒子畫廊間隔,而是恰如其名的「白管子」。

 一條管狀走廊蜿然的架構起這個機動的畫廊,為那蒼白的管子平添一點色彩與動力,也為香港藝術學院的學生提供一展拳腳的地方。

 這趟香港藝術學院的學生以「色」會友,用最基本的視覺元素為出發點,實行了「一個題目,各自演繹」的手法,創作出十多件題材豐富、形式各異的藝術作品,當中更不乏具實驗性之作。

 展品大多能展示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並未停留在簡單直接的思維去理解主題,或是只從「色彩」的原始意涵中咀嚼,而是把課題推向更抽象的層次,從身邊變化多端的外界事物,連接到情慾愛恨的感性情懷,以至人生片段也一一彰顯無遺。

 顏色原本沒有好惡之分,卻因種族的差異帶來色相的分歧,當中以膚色的分野尤甚。

 黃麗華的作品《球》運用了平面的相片與立體的實物並置,展示了她對膚色種族問題的關懷。作品中平面的肖像被裱貼及擠壓在球體的表面上,獨立的個體給融合至單一呆板的群體,拼湊出一幕無奈悲涼的世界色相。

 陳慧思則把她的視點放在近觀的景物上。作品《共生》以黑白攝影的手法把植物局部放大,褪色的畫面奪走亮麗的生趣,只留下斑駁的肌理,教人只能從回憶中回顧那逝去的事物。然而,世事卻往往柳暗花明,相框中那平滑如鏡的膠片,卻暗地裡把其他作品的色彩反映過來,調皮地給那褪色的畫面交疊出一層如幻似真的色彩,或許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事情吧。

 同樣以褪色的特徵為創作重點的還有陳令芯。他的作品《褪色的茶漬》以現拾得物及影像暗示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三聯並置的畫幅讓觀眾能從對比的過程中感受那光輝的消逝。

 還有其他作者是比較著重色彩的表達力,如吳潔美的《回憶I-III》則運用了豐富艷麗的色彩描繪了三幅眩目的作品,平塗的著色技巧配合那高彩度的色彩,表現出一種跳躍與活潑的氛圍。

 白黃兒的《意》則運用了奪目的紅色去重塑出一個抽象的立體作品,貌若嘴唇,又如女性陰部,簡單而直接的剖白心情,表現了人性與慾念。

 一條「管子」擠了十多件作品,齊心以「色」的變奏來豐富這窄小的管道,自由表述之餘也各有得著。

 日期:由即日至29日

 地點:灣仔藝術中心十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