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陳萬雄、鄭培凱、朱自振、張倩儀在新書發佈會上。 (圖片提供:商務印書館)
文:張俊峰
喜歡喝茶的你,去年在雲南,在路邊一家小茶葉店裡坐了半晌,親切可人的女孩口音糯糯,給你沏來一盞骨尖普洱,口齒芳甘,下午的高原陽光都變得柔軟了。捨不得那香味,你花七十多塊人民幣買走一餅最便宜的熟茶,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地喝了悠悠一年。今年你舊地重遊,雖不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但你開口買茶,那價錢已經不是昨日模樣:同樣的茶葉,今年價格翻一番都算你幸運。 近年來普洱茶價格飛快飆升, 一襾茶葉賣上千塊不是新聞。拋開炒作的因素不說,社會重新重視喝茶也未嘗不是好事。茶不僅是一種飲料,它更是一種文化的生活態度。對於今天被膨脹發展的社會壓迫得喘不過氣的國人,偶爾把目光轉向淡薄卻深遠的茶香,值得。
茶文化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從唐代陸羽的《茶經》,到清代王復禮的《茶說》,文人情趣和這奇妙的小小植物始終連理交織。茶既保留了飲料的實際功能,又從飲料外延成可以吟詠的文化對象,歷代各種茶書紛呈出現,給今天的國人攢下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在紛亂世界尋平靜
今年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完成了《中國歷代茶書匯編》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白色封面的上下兩冊書,他們編了六年。
為甚麼花六年的時間編一本書?城大中國文化中心主任、也是這本書的主編之一的鄭培凱教授說:「現在,中國文化有找尋自己文化根源的傾向。茶文化就是其中一種,它在中國文化中牽扯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既是物質性也是精神性的載體,是反映中國文化的特殊的東西,是很好的東西。茶可以做飲品,卻另有精神境界,和菸草不同。茶可以幫助我們在紛亂的現代世界稍微平靜,使人生有一定樂趣。是中國文化優良的一面,我們希望這種文化可以發揚和推廣。」
唐宋茶道與明清茶藝
但歷代茶書繁多,卻沒有經過嚴密的注校和解釋.古人寫書編書有個習慣--抄襲。沒有現代的版權觀念,只要是好的有用的材料,就會在不同的文獻中重疊出現,這讓古代的茶書顯得混亂。
鄭培凱舉例說,唐宋兩代的喝茶方式和明清以後不同:唐朝時是把茶葉製成茶餅和茶團,飲用前用專門的茶具碾成末,放進茶鍋煮開;到了宋代則是用茶碗,把茶膏洗好打碎,日本今天的抹茶就是沿襲了中國唐宋時的飲茶方式。但到了明朝以後,中國的製茶技術提高了,把新鮮茶葉炒過後,保持了茶的新鮮味道,於是放棄了唐宋兩代的古法。
但,鄭培凱說,明代人編寫的茶書,因為抄襲的原因,大量保留了唐宋的古法,這對研究當時的茶文化產生了誤導。所以在他們編輯的這套《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裡,把那些重複的部分裁汰去,讓讀者對了解古代茶藝更有幫助。
現存最豐富的茶書
本書的另外一位主編是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朱自振,他用帶著濃濃常州口音的「普通話」說,這本書其實早在1962年就已經進入出版規劃,但隨後文革開始,文稿大量散佚,只能不了了之。後來與鄭培凱見面後一拍即合,從頭開始醞釀書稿。這本書最後推出後,匯集了從唐至清的共一百十四種茶書,以1911年為限。是現存所見茶書匯集中最豐富的作品。 朱自振特別加一句:「空前是肯定的,絕後,不一定,但八十到一百年以內,是不會有人超過了。」
有位來自日本的茶葉研究者聽了,通過中文翻譯說:「不是一百年,是一千年。」
喝茶可比心理醫生
這本書是用現代版式標點和排版的,把古籍中常見的異體字用《康熙字典》和《漢語大辭典》作了統一規範,就是為了方便現代讀者。鄭培凱說:「傳統的茶書有個傾向,除了討論製茶技術,也討論喝茶時給你帶來怎樣的樂趣,還有要配合怎樣的環境。這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超脫。明代的茶書很多,經常講到茶作為怡情養性的物品,需要在怎樣的場合,製造怎樣的氣氛來配合。這些文字本身就是有趣的小品文。它教給你一點啟發:如果養成好的飲茶習慣,就會很好玩,這個效果會和看心理醫生效果差不多。」
看到書中有一段文字是講喝茶的,作者是明代的許次紓,他形容喝茶應該在怎樣的時光,大概就是編者所形容的那種超脫境界吧。
「心手閒適,批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聞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語,明窗淨几。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
文字簡單,排列起來卻有股難以言說的清新寧靜。
讓讀者覺得親切
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張倩儀說,以讀者角度來看,翻看這本茶書,會發現茶和茶文化其實差異不小。「最初以為茶書就是講茶葉的,看了古人所寫的講究,才發現原來茶文化範圍很闊。例如茶具,不只是一個杯子一個碟子那麼簡單,有好多要注意的問題,又比如水,茶書裡會專門講水質。如果現代人讀了,可能會對我們身邊生活的環境產生新的認識。」
她特別指出,這不是一部只以文人學者為對象的出版物。古代有很多與茶有關的詩歌,但在這套書裡就沒有收入,因為要呈現的是整個茶產業和茶文化,不會很偏向文人趣味。這本古籍採用橫排版,封面素雅大氣,包裝現代,就是希望能讓普通讀者也能覺得親切。
茶文化秘聞
恰逢這本《中國歷代茶書匯編》出版,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專門舉辦了茶文化研討會。來自兩岸三地和日本的茶文化研究者討論了各自的論文。聽了確實長見識。
例如,以前印象裡茶文化主要在內地和台灣比較發達,香港人生活緊張單調,大概不喜歡怡情養性的這種慢功夫。
但有學者說,香港才是普洱茶的「老祖宗」。為什麼呢?普洱茶雖然產自雲南,但過去雲南人自己不怎麼喝,香港人發現把它放舊後喝才更有味道。以前西區的大倉庫,關起門來很潮濕,打開門後變乾爽,他們就用這種特殊的潮濕環境來控制普洱茶的情況。
後來雲南派人過來學習,試作成功後成為中國的國際技術機密。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還有台灣學者說,最好的茶其實是他們的烏龍茶,因為綠茶和紅茶的優點,「烏龍茶全包了」,引來大家一片笑聲。有意思的是,有種烏龍茶,在台灣的名字不大好聽,「吹牛茶」,但在國外卻麻雀變鳳凰,被叫做「香檳烏龍」。原來這種茶還在生長時就會被蟲子咬得很難看,賣相很不好,卻有股奇特的果香和葉香,價格是一般烏龍茶的十三倍!所以以前茶農就認為這個價格是「吹牛」,再也沒有改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