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05年5月,數十名不滿政府清拆調景嶺賠償安排的居民,在立法會大樓外絕食抗議。
釘子戶是全球所有城市的難題。本港律師陸偉雄指出,若地皮和物業為政府所擁有,並以發展社區或建設道路為由進行重建,在此情況下,政府是有絕對的權力,迫令不願搬遷的物業持有人遷出。若由市建局刊登憲報後,計劃重建的地區,市建局亦有權力要求收回該區物業,但當局一般會按物業市值賠償予物業持有人。
警民大衝突 上水械鬥9小時14傷
當然,就算是政府收地,在本港也往往釀成風波。而最「火爆」的,莫過於1999年11月發生的上水石湖新村因收地爭拗演變成的警民衝突。當時政府為進行梧桐河防洪及擴闊工程,需回收該村的土地,但村民一直未就賠償和安置問題與當局達成共識,堅拒遷出,並於最後收地限期日,約30多名村民以武力反抗,以傢俬雜物、電器、車胎等物件築起圍牆,並在一條入村必經的鐵橋上淋上大量偈油,及在鐵橋的頭中尾三段潑上火水,放置大量雜物、汽油彈及石油氣罐。由多名村民手持削尖的木棍、水喉鐵、開山刀等武器向持盾警員襲擊,另一名村民就抱起一個石油氣罐衝向列陣的警員前,以打火機企圖將石油氣引爆,幸好沒有傷及任何人。身穿防暴裝備、頭盔、防毒面罩及手持盾牌警員見狀,先後施放多瓶胡椒噴霧及8枚催淚彈驅趕村民。
衝突擾攘9小時,警方派出150名機動部隊警員到場增援,其間14名警員及村民受傷,一名警員更需送院留醫。事後警方拘捕14人扣查。
44年持久戰 調景嶺每戶開價2億
至於「收地持久戰」,則非調景嶺莫屬。1961年港英政府公布將調景嶺居民徙置,居民力表抗議,其後政府承諾村民可以無限期居住。但到了1988年,當局又以發展調景嶺為將軍澳新市鎮第三區為由收地鋪路,直至1991年政府正式公布要清拆調景嶺。雖然當時政府兩度向居民提高特惠津貼,吸引大部分居民接納建議,惟仍有百多戶不滿數十至百多萬的賠償,申請司法覆核,要求將賠償增至每戶2億元。當局按計劃於1996年展開清拆,村民與警方及房署職員一度發生衝突,但最終都能成功收地。事件擾攘至2005年,法庭駁回居民索償的申請才為事件劃上休止號,法官更指摘開天殺價的居民是「貪得無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