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前來拜山的港人,多是一家十幾口人,共同追思先人。 熊君慧 攝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熊君慧 實習記者:曾 玲
無論年代多麼久遠,「清明」仍是中國追思親人的時節。今年清明期間,有數以百萬計的港人經深圳北上,返回珠三角祭祖。而深圳主要服務港澳台胞及華僑的大鵬灣華僑墓園,清明節期間更接待近30萬人流,其中大部分為港人。
今日最低溫度只有10度左右,冷風拂面,清霧繚繞。早上8時開始,兩地牌的大巴和私家車就在大鵬灣華僑墓園排起了長龍。不少港人一家十幾口,提著祭奠品拾級而上,拔淨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清冷的空氣中,黃土帶愁,雜草含煙。
深圳市民政局殯葬改革辦公室負責人崔愛民表示,香港年年都有一批清明大軍集中在3月中旬至4月清明的二十來天北上深圳,今年恰逢清明節、復活節長假,大量港人結伴返鄉掃墓、踏青。上個周末,港人包乘的返鄉祭祖巴士在深圳大鵬灣華僑墓園門口一字排開,一直排到了二線關口。吉田、報恩、寶山等幾大墓園也上演了同樣的場景。
不少名人長眠華僑墓園
全國首座安放海外先人的墓園——深圳大鵬灣華僑墓園位於沙頭角東部大小梅沙側的特區管理線內,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香港船王包玉剛,著名演員鮑方等政要名人都在此長眠。
「上個周末是港人來祭拜的最高峰,預計有10萬人次。」墓園辦公室主任賴銳文介紹,每年3-4月清明期間,墓園要增加數百人手,近幾日更動用了數十名特檢站武警和公安、交警在園內維持秩序。
據介紹,墓園面積廣達748畝,規劃5萬個墓位,從香港直往華僑墓園交通十分方便,背山面海風水極佳,福蔭後人。
大鵬灣華僑墓園成立初衷,是為滿足東江縱隊老戰士等海外華僑落葉歸根的心願而設立。「70年代末,東江縱隊老戰士聯名寫信給當時統戰部副部長廖承志,要求落葉歸根,百年之後安葬於大陸。後經過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批覆,於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運作籌建。」崔愛民回憶說,「墓園最初的安葬對象只及港澳百姓,後來擴大至在海外的華僑。該墓園也是深圳唯一一家有權進行骨灰及遺體安葬的墓園。」崔愛民稱,香港船王包玉剛的包氏家族在上世紀80年代便在此購有墓地。
墓園辦公室主任賴銳文稱,正是一句「落葉歸根」,使得很多香港名流都選擇在此長眠。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2000年秋天追隨亡妻在此安葬。此外,還有著名演員鮑方等。
「四二六」空難者合葬地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在深圳大鵬灣華僑墓園022段有一個特殊的墓碑,從墓碑上先人的照片看,每個人年齡各異,甚至國籍都不盡相同,旁邊栽種的柏樹已經有三、四米高。
賴銳文稱,在這裡長眠的是1982年「四二六」桂林空難的40多名美國和香港的罹難者。當年,墓園港方投資人梁先生免費為這些罹難者提供了幾十個墓位,並無償幫助罹難者家屬支付交通、餐費近百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