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獅子山下的社會流動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20]

■葉 陸

 在競選特首問答大會上,曾蔭權曾以香港社會的流動性駁斥梁家傑分化社會的謬論,他義正詞嚴指出:香港今天無錢無權的,明天經過奮鬥,會變得有錢有權。他堅決反對梁家傑搞分裂社會群體的所謂競選定位。一言既出,掌聲立即熱烈響起,曾的精句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道出了香港的真正的核心價值,有力的表明:在和諧的社會流動機制中,人人有機會;人人要努力。這才是港人的光明大道,成功的必經之路。

 香港自從七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社會流動性逐漸成為獅子山下的潮流。在世界大環境的推動挾捲之中,千萬原來曾被稱為「難民」的芸芸眾生,自力自強,生發了港人歷史上可歌可泣的所謂獅子山下精神,物質面貌大改變,精神面貌也自然隨著今非昔比。此期間,新一代的華人中產階級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發展成亞洲四小龍中最有生命力的社群。香港人以自己的奮鬥和聰明自豪,以自己社會的流動性感到幸運。英雄莫問出處,一句流行的口頭禪,令許許多多艱苦經營,白手起家的故仔激奮人心,催人上進。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文化,無論是電視劇,還是歌曲音樂,無不充滿向上勵志的旋律節奏。以黃霑為代表,寫出了香港走向現代化時代的可貴精神,社會的流動性譜就了最佳的香港精神。這種精神無疑是美麗而叫人懷念。

 天道循環。香港奮鬥的一代曾激盪了社會流動性,為下一代鋪好了發展的道路。如今新一代再不用含辛茹苦,再不用嘔心瀝血,但獅子山下的奮鬥精神也不再置之死地而後揚。一些只知分餅仔,不知造大餅的社會平均主義思潮趁機泛起,伸手派在民粹政客的鼓吹和煽動下大行其道,而且往往裹以爭民主的外衣。這種坐享其樂的態度,成了社會流動性的麻痺劑。再加政治鬥爭方面一些人別有用心的歪曲,更加劇了只等政客爭分配,不肯共同去奮鬥的思潮泛濫,成為香港後現代一大症候,窒息了社會流動性,大大閹割香港核心價值,香港邊緣化的陰影也隨著揮之不去!

 環看各國,競爭力來自社會流動的實例比比皆是。美國來自全球移民的奮鬥和步步上升改變,從來是美國主要發展的動力之一。鼓勵爭取機會,以獅子山下的愛拚才會贏的香港精神,投入社會變動潮流,充分利用香港最自由的經濟體系特點,發揮創意,應是香港今後不二之路。

 近日律政司黃仁龍有意以己說法,剖析香港社會流動性,顯然是一個相當好的主意,人人都應從中得到啟迪和省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