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百花周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親子:我的老師是英雄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22]
放大圖片

文:翁靜晶

 一位老師的責任感,盡見於千鈞一髮;也許在上課的時候,他言詞拙劣,甚至有許多講解不清的地方;或許在下課的時候,他不苟言笑,既嚴肅又木訥,而每逢到了期考,更吝嗇於多給一點提示,但在學生們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毫不猶豫地奉獻了生命。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槍擊案,我們又看到了一位捨己救人的老師,他是七十多歲的利布雷斯庫教授,他無私地以血肉之軀,為二十名學生抵擋了子彈。

 那一刻閃過他腦海的,並非是當年僥倖能逃過納粹大屠殺的迫害,亦不是努力打敗了癌魔而應該要自保性命,而是如何保護年輕的學子們,讓他們生存下來。

 利布雷斯庫教授,是猶太裔人士的光榮,是人類犧牲精神的榜樣,更是老師們的典範。

 「假如遇上了意外,您會先救誰?」頗見幼稚的問題,只會在情侶間提出,而不會向老師發問。然而熱戀男女的山盟海誓、相互保證,到了生死關頭,卻可以是另一回事。

 人與人之間最高尚的犧牲精神,往往沒有附帶條件,而是一種不計較任何回報的高尚情操,也直接反映了某人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愛心。

 香港的老師,亦曾有過奮不顧身,死而後已的偉大英雄。1996年八仙嶺大火慘劇中,54名馬鞍山馮堯敬中學的師生,郊外旅行半路上遇到山火,兩名老師就在崎嶇的山路上,甘於殿後,先讓學生們逃走,其間遇到大石阻路,老師以自己的背部擋住烈火,焚身之際,不顧一切將學生往石上推,協助他們攀石脫險,自己葬身火海,全然在所不計……

 當然,不可以忘記掉,1955年的盂蘭節前夕,老師帶領著二十多名學生到大埔滘松仔園旅行的老師們。他們和學生一起躲在橋下避雨,結果卻遇上山洪暴發,在溺斃的一刻,老師仍然沒有捨棄學生……。同生共死的二十八位師生,他們的姓名,仍刻於公園內的「怒水橋洪流肇禍記」石碑上。

 老師和學生沒有血緣關係,卻又情比血濃,恩如山重;捨己救人之舉,是全無條件的愛,是老師超於職責所在的高貴情操,當中內涵,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教師們為學生捨生,是至高無上的「身教」,展示出人性的光輝,使獲救的學生在畢生之中,都將會受到這種力量影響,把愛心和使命感延續下去!

 「如果不是老師,我活不下來,他是英雄。」這句話,出自於利布雷斯庫教授的學生口中,這亦是八仙嶺生還者的心聲,更是遊人默然靜對「怒水橋」石碑的內心感受。

 諷刺的是,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現代社會,學生對老師的尊重愈來愈少。難道真誠的流露,每每要等到生死關頭?作為對無私老師們的最大敬意,唯一可以做的,也就是重拾尊師重道的理念;對待每一位老師的衷心敬重,也許就會讓那遠在天邊,化成了星宿,卻仍然眷顧學生的偉大老師,在夜空中閃耀著恆久的光明。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百花周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