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昨日今日:吸納社會精英 參政議政發揮作用 了解政協 理解國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24]
放大圖片

 中國的政治架構有四套主要班子,共產黨、政府、人大和政協。中國憲法規定共產黨為執政黨,而人大則為實行議行合一的單一制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構,集立法、決策和監督三項最高權力於一身,而政府(包括國務院、法院、檢察院和軍隊)要向人大負責。惟獨政協屬於參政議政的機構,是體現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在西方的議會制度中很難找到類同的例子。政協的產生和作用同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其作用也隨著歷史不斷豐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內地政治理論認為政協是在人民通過選舉和投票行使權利以外,在重大決策之前在人民內部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的獨特民主形式。

 儘管有一段時間政協被評為「政治花瓶」,但它在成立之初曾起著巨大的歷史作用,而今天它又正在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在改變中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由於每年北京召開的「兩會」(人大和政協)會議,其議程關乎中國今後的發展,因此兩會越來越受到傳媒的重視,政協的一舉一動也備受關注。

政協產生早過人大

 追溯中國近代的歷史,舊政協會議是於1946年1月召開的,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剛結束,共產黨、國民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共同發起通過有利於和平民主的政治決議。後來由於國共分裂,國民黨另起爐灶,召開國民大會,共產黨遂與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組成統一戰線,籌備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準備討論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當時的北平舉行,並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由此可見,政協的產生還早於共和國的誕生及人大制度的建立。

就政府工作提出建議

 當時草擬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政協的性質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組織,在普選的人大會議召開前,政協將執行人大的職權;1954年第一屆人大召開後,政協的職能就變身為「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一方面,政協負起團結各民主黨派和各界別無黨派人士,執政的共產黨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並在重大決策之前提供意見,此外就政府的工作,政協會以調查研究和提案的形式提出改進的建議,實行監督和參政。

民主黨派多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

 為了更好的實現政協上述的功能,胡溫政府進一步加強政治協商和多黨合作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要求共產黨和政府在重大決策之前諮詢政協的意見,並依靠政協的界別代表提供調查研究,以反映民意及吸納社會精英的意見。由於中國的民主黨派大都是由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組成,尤其關注教育、文化、經濟和醫療衛生的議題,故此民主黨派的意見確實可以就國家發展的方略和如何解決社會不公等問題,提供共產黨及政府以外的新思維。

探討增強國家軟實力建設

 此外,胡溫政府近年更提出在政協中加入新的界別,以吸納社會新興力量的精英,並希望政協能大力開展理論研究,探討如何增強國家軟實力建設,以補足經濟和科技發展過快所出現的不平衡。目前透露出來的議題,包括中國民主和協商制度的完善,宗教對建設和諧社會與和平世界的作用,中華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及國家文化建設等議題,這些都關乎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議題,政協可謂任重而道遠。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 戴希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