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積葵丹美小檔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24]
放大圖片

 積葵丹美於1931年6月5日在法國西岸的Pontchateau地區出生,父親為汽車技工,但丹美自小嚮往聲色影像,最終決定報讀藝術課程,畢業後先後擔任動畫及紀錄片導演助手。

 丹美的首部長片《羅拉》(1961),該片是對德國導演Max Ophuls及其名作《Lola Montes》的致敬,並獲得電影學會大獎,並被伊力盧馬譽為「新浪潮電影中最原創的作品」。1962年,丹美與同屬新浪潮派的導演安妮華達結為夫婦,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先後於巴黎及洛杉磯定居。

 《秋水伊人》(1964)令丹美在國際影壇打響名堂,贏得康城的金棕櫚大獎,也直接捧紅了寂寂無名的嘉芙蓮丹露。1967年的《柳媚花嬌》,丹美找來對他音樂劇風格影響至深的美國歌舞片巨星真.基利(Gene Kelly)客串一角,並親自編排舞步。

 丹美的其他著名作品包括取材自童話故事的《驢皮公主》(1970)及《妙笛神童》(1971)。1978年,暫別影壇六年後,丹美於在日本資金的支持下拍製《奧斯卡夫人》,繼而轉戰電視作品,直到1982年以歌舞悲劇《小城裡的房間》再次涉足電影。

 在其導演生涯的夕陽時期,丹美的作品包括1985年重新演繹奧菲爾神話的《搖滾奧菲爾》以及再度與Paul Grimault合作,一起合導的動畫/真人作品《La Table Tournante》(1988)。法國名歌手Yves Montand擔任主角的音樂劇《26號,三個座位》 (1988) 是丹美最後的作品。■資料由主辦單位提供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