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印刷街變新蘇豪 藝展活化歌賦街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05]
放大圖片

圖、文:李卓賢

 近年有不少舊街道都被列入重建名單,如果要找出這些街道的共通點,其中之一就是大都經營著一些「夕陽行業」,例如利東街的印刷業、日月星街的汽車維修行業、上海街的打鐵服務等。隨著時代轉變,這些行業漸被淘汰,也令街道失去活力,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節奏。

 在一成不變「購物天堂」式的思考領域內,要保存一處地方的獨特性,又能夠符合現代社會的環境,是需要不斷地實驗,和該區原居民主動參與,才可突破膠著的城規瓶頸。早前舉行的「歌賦節──香港情懷」文化展覽,可說是典型的實驗,利用看似趕不上時代的小巷與建築,配合現代的裝置藝術與表演,作了一次活化舊區的展示。

趕潮流換新形象

 談起歌賦街和九如坊,老一輩的讀者除了想起那陡峭的石級外,也會記起一間間紙品信封老店,以及粵劇老倌的故事,思緒立時浮現印刷工人飯後踢毽的情景,嗅著那油墨氣味,卻聽見悠揚的戲台南音。但在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下,這些舊日街道風景,諷刺地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大阻礙。

 也許由於文化研究者口中的「文化景觀」自然生態機制,抑或地理上鄰近蘭桂坊的關係,歌賦街、九如坊一帶早已褪去舊日的形象,增添不少餐廳酒肆,成為新一代白領與洋人雜處之地,加上隨著高雅格調而遷入的藝廊,與在競爭中仍屹立不倒的舊式酒樓,令人漸漸忘記它那「印刷街」的名字,得到「新蘇豪」的名號。

社區性香港情懷

 為了宣揚這種街道文化的韌力,並讓市民回顧舊日香港街道的記憶,推動地區品牌,民間組織「歌賦村莊」及民建聯最近聯同十位本地的設計師,合辦了「歌賦節──香港情懷」文化展覽。雖然在開幕典禮前下了場驟雨,但仍無損節目的氣氛,吸引不少街坊、傳媒、遊客等圍觀及參與。

 「其實,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物,在近年市區發展下,能保留下來的已相當珍貴。歌賦街其實是一處甚具歷史價值的地方。根據記載,當年孫中山與志同道合的好友經常在此處聚集,共謀大計。」為開幕典禮致辭的民建聯副主席葉國謙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與飲食團體和設計師合作,為宣揚地區文化及經濟出一分力。

 歌賦村莊由居民及商戶組成,主席麥炳權曾任不少地區團體的創辦人。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為了糾合歌賦街周邊的居民和商戶,改善社區環境,促進區內居民的友誼,推動區內經濟及經營環境,為大家爭取合理的權益。

文化商業共冶一爐

 在「歌賦村莊」主席麥炳權、中聯辦港島工作部副部長吳仰偉等嘉賓主持下,歌賦節的義工拉下在歌賦街戶外樓梯展出的藝術品上的帷幕,掛起一件件倣效「萬國旗」式的晾竹與恤衫,象徵文化展覽的出爐。

 參與這次展覽的設計師有何家超、麥少峰、黃安、陳超宏、林席賢、劉紹增、周素卿、易達華、麥雅端、賴維鈞。他們的作品以物件的拼貼表達,在舊式的圖像或圖片中,滲入了個人的設計風格和記憶,像劉紹增、何家超及麥少峰的作品,更是生動有趣的藝術貓狗模型。縱觀整個系列的作品,全是人性化的裝置藝術。

 除了文化展覽,開幕當日還有中樂團、非洲鼓、魔術表演、踢毽子等表演節目助興,還開設不少藝術工作坊和掌相攤位,實行與眾同樂。最值得一眾食神留意的,是歌賦街、九如坊、善慶街一帶逾27間食肆,舉辦了中西美食點聚,更有折扣優惠。

 在往昔社區發展的路途上,引起過不少官商民之間的爭執,各組織所持的論點,有說為了適應社會的經營環境,有說為了保存地區的文化,極端而對立。但時下的趨向,將會走上商業與文化之間協調與合作的路途。往後的日子,將會有更多同類型的街道活動,看來會成為一個令文化研究者感興趣的討論課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