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觀點:聯匯制度點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11]

金管局總裁 任志剛

 1981年夏,即1983年9月貨幣危機前兩年,某私營研究期刊發表了一份有關香港貨幣體制,題為「是時候吹響哨子(叫停)了!」的文章。一位高層官員看過後說:「作者欠缺說服力,有點像要為監管而監管的官員。」來自民間的聲音提出要監管,官員卻說不,這種例子可算罕見。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贊同這位高官的意見。1983年7月另一位官員便說:「本港貨幣防護機制若要作出有效改善,必先設立適當制度,讓當局可以控制銀行體系的港元資金,以至對其資產負債表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1983年10月推出的聯繫匯率制度,並無這方面的設計。

 1983年9月香港爆發歷來最嚴重的貨幣危機,政府宣布考慮推行貨幣改革,一位經濟學者於月底提出意見:「我完全不認同現時的機制存在嚴重缺陷。」「現存機制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面對種種挑戰,我們的元氣確實受到挫損,但整體經濟並無大礙,仍大致運作正常,實在令人驚歎。」

控制港元數量和利息成本

 在1983年推出聯繫匯率制度時,鈔票套戥本來被視作穩住聯繫匯率的核心設計,但到了1984年中,這個套戥機制的運作很明顯已不如預期般暢順,當局要接連干預匯市及貨幣市場,才可令匯率回復穩定。同年7月,即聯匯制度推出9個月後,一位高層官員表示:「近期事件再次表明,我們不能再無視加強貨幣防衛機制的需要。」「無論推行哪一套改革方案,其目的都是要讓政府能夠控制銀行體系的港元數量和所涉利息成本。」「我們應及早探討如何落實這種機制。」到了1985年4月,另一位高層官員像已感到不耐煩,因而寫過:「我們的貨幣體制確實需要加強。但像前任官員一樣,這工作在我離任時仍未能展開(恐怕繼任者亦如是),我只好祝大家好運了。」

 到了1988年7月,經取得各方同意後,新的會計安排終告落實,這才讓政府可以間接地控制貨幣基礎。

 以上是我公職生涯中耳聞目睹的,相信可讓大家了解多些關於聯匯制度發展的點滴。 (摘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