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據日本媒體日前報道,4月21日至23日靖國神社舉行春季例行祭祀活動期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內閣總理大臣」的名義,向其奉送了價值5萬日圓的供品。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5月8日表示,靖國神社問題是中日關係中的重大政治敏感問題,「中日雙方已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的政治障礙和促進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健康發展達成一致。這一共識應得到切實遵守。」與韓國外交通商部「對此感到極其遺憾」的反應相比,有外電評論中國的反應更為克制審慎。
對於安倍此舉,中國到底應該如何評判和應對呢?
「替代參拜」的用意昭然若揭
在春祭期間向靖國神社奉送盆栽等供品,此消息經媒體曝光以後,安倍對其加以默認。單從事情本身看,安倍的行動旨在向日本國內民眾,以及包括中韓在內的亞洲和世界各國傳遞以下信息:其一,獻供行為是秘密而非公開,更不是大張旗鼓;其二,獻供行為是以首相身份而非以個人身份;其三,這是20年來的第一次。至於是否有以此代替參拜的用意,是否會成為其任內的慣例,則給國際國內輿論留下足夠的想像空間,自己也依然能在這一問題上繼續曖昧下去,留下進可攻、退可守的迴旋空間。
安倍這一煞費苦心的舉動,應該說是在兼顧日本國內右翼和左翼、亞洲鄰國反應與本國民意指向、個人政治信仰與現實政治需要而作出的折中和權變。而無論是對照安倍上任前的一貫政治立場、言論和表現,還是結合其主要黨內支持派別與民意基礎,尤其是聯繫其上月底做出的「任內不修建非宗教的國立戰歿者追悼設施」的公開表態,安倍此舉都充分顯示了「替代參拜」的基本內涵。
中國須對其加以理性評判
對於安倍在中日關係非常時期開創的這一「替代參拜」方式,中國首先應該認識到,安倍作為一個被輿論認為比小泉還右翼的民族主義者,無論是出於其政治信仰還是出於選舉政治考量,其「靖國」情結與參拜衝動都如魔附身、揮之不去;而他費煞苦心地採用這一「替代策略」,也顯示出他對中日關係大局的維護和對兩國關係轉圜成果的珍惜。
透過安倍此舉,中國應該得到如下啟示:
首先,歷史問題雖然不能成為中日關係攔路虎,但目前也不能將其剔除出核心國家利益之外,更不可將其輕易從兩國關係結構中抹去,按照「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方針發展中日世代友好的思路不能變。
其次,依靠利益交換、首腦外交和經貿合作、民間交流,特別是借助美國等國際力量的槓桿作用敲山震虎,以此阻遏日本右翼勢力滋長的策略方針是奏效的,應該繼續加以沿用和完善。
再次,中日間業已形成的「你不參拜、我不抗議」、「你平抑國內右翼勢力膨脹、我引導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默契,應該努力維護,務使雙方都不要輕易破壞。
「替代」是為其他方面強硬張本
基於上述分析,中國通過外交部發言人作出的克制表態,應該說是值得肯定的。中韓等亞洲國家以及美國等的反應,相信對於安倍今後將「供品替代參拜」策略長期化、慣例化,必將增添不少信心。
但是,對於安倍的這一舉動,日本國內的反應恐怕未能讓其滿意:反對黨批評其騎牆、縮頭縮腦,而右翼勢力肯定也不滿意。效果如何,還要看7月份的參議院選舉結果。
不過,在安倍團隊看來,此舉已經是給足了中韓面子,因而自認為做出了很大讓步的安倍政府,極有可能在其他一些重要國內議題,如修改和平憲法、擁有集體自衛權等方面更加激進,而在攸關中日關係大局的一些核心問題上,如東海油氣資源爭端、全球能源爭奪以及對中國軍力增長等政治批評方面,將會更加強硬。同時,在朝核問題、爭常問題等方面所要回報也將更加高調,甚至咄咄逼人。對此,中國外交決策層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