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張 曦
本月初的一期六合彩,頭獎彩金累計高達7,000萬元,令很多港人怦然心動。香港是個充滿賭博機會的地方,賽馬、賭波、六合彩等,對於嗜賭人士,博彩生活可謂豐富多采,而且更可到澳門繼續「搏殺」。如此便利的博彩環境,為賭徒提供了太多「機會」,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以死抵債 賭仔懷當票跳樓」、「一夜輸5公司 病態賭徒悔累妻」等報道。我們要等到何時,才能清醒覺悟?
在香港理工大學最近舉辦的「病態賭博:社工的挑戰」討論會中,社會科學教授及社會服務機構社工從多元角度探討當今的賭博風氣,一位曾是病態賭徒的社工,更分享其戒賭經歷。
賭徒回頭 何處是岸?
「我曾是PG(pathological gambler,即病態賭徒)中的PG,在賭場中上落100多萬是平常事,輸掉的錢對普通打工者可能是天文數字。最瘋狂的時候,曾在香港賭馬輸錢後,立即坐直升機去澳門『追』回來,那種焦躁迫切的心態,嚴重到嫌港澳碼頭的船都慢。」
李先生是香港錫安社會服務中心的戒賭社工,在台上說得輕鬆幽默,大家想不到他曾在賭海中浮沉20多年。「我在大學工程系讀書。賭博時會埋頭分析『做功課』,以前讀書也未曾如此認真。」
他本是位成功商人,但持續賭博令他欠下巨債,嚴重影響家庭關係,最後和妻女分離。他表示,病態賭徒債台高築時,心態總想著「贏回曾經輸掉的錢」,雖曾多次嘗試停手,但就好像吸毒一樣,想停也停不下來。
「有天,在馬場輸到『一無所有』,才醒悟到應該尋求專人幫助。」他便到錫安社會服務中心的戒毒服務處報讀輔導課程,之後更成為戒賭輔導員。有人問他戒賭需要多久,他堅定地說:「對病態賭徒來說,戒賭是一生一世的事。」
好賭成風 不再怡情
其實,病態賭徒在本港大有人在,有太多「禍從賭起」的慘劇,如李先生那樣醒悟過來的只有少數。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助理教授王麗娟表示,2001年理大曾統計過,本港約有12萬病態賭徒,佔全港人口1.8%。2005年,中文大學也統計出為總人口的2.2%。據目前調查估計,全港約有27萬不同程度的病態賭徒,且有持續上升趨勢。
「金融風暴、SARS等地區性災難,讓不少亞太區國家採取合法化賭博,解決經濟蕭條。」澳門開放賭權,大小賭場如雨後春筍,港府也在2002年拍板賭波合法化,希望「以賭制賭」,打擊非法賭博活動。
事實情況適得其反。去年世界盃的非法賭波人數大大超過了以往,合法與非法兩個市場同時擴大。王麗娟解釋:「港人總認為社交式的賭博無傷大雅,比如牌九是『小賭怡情』,打麻將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喜宴聚餐前、掛八號風球,隨時隨地賭局都能開始。」
一人賭博 多人受害
在2002年賭波合法化還未正式拍板前,理大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病態賭博的遺害,不但賭徒本人受害,還會連累家人,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令自己及家人債台高築,人際關係破裂,工作上挫敗重重,引致種種身體及精神問題。
王麗娟認為,病態賭徒已經影響到整個社會,長遠禍害根本無法統計。香港和外國的研究顯示,一名病態賭徒可能影響到10至20名身邊的人,包括配偶、子女、親戚朋友、街坊等。
「曾有一個個案,一名病態賭徒到處問人借錢,除了親人、朋友,街坊,甚至向學生家長,10元20元都要,心裡想著『不顧面子,翻本要緊』,受連累的人可能有200、300人。」
更令人擔心的是,隨著賭博政策愈加開放,病態賭博問題只會日趨惡化。王麗娟談到了「賭博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模式」,包括病態賭徒人數上升;年輕化現象更加突出;隨著手機科技進步與網路國際化,賭徒能夠24小時窩在家裡賭博等現象層出不窮。
「曾有未成年少女混進賭場,贏得老虎機74萬與賭場發生爭拗事件。也有調查發現,大部分香港青少年認為,通過如炒股票、炒樓等投機途徑甚至賭博,才能淘到第一桶金。整個社會需要特別重視賭博年輕化的趨勢。」
幫助措施 本港欠奉
錫安社會服務總幹事李焯仁博士表示,該機構戒賭中心尤其重視青少年禁賭預防措施,包括到大學、中學舉行如戲劇、足球、小型嘉年華等活動;舉行家長講座,教家長如何預防子女賭博動機。
而針對社會上主動接受輔導的病態賭徒,亦會進行小組討論,分享戒賭經驗。因為「病態賭徒的自制力都很弱,孤身奮戰很容易前功盡棄,一群人共同努力成效才會多點」。輔導活動大多在每周賭馬、賭球等「高危時間」進行。
不過,本港針對戒賭輔導還屬剛剛起步。李焯仁坦言,2000年全港才剛開啟一間戒賭輔導中心,目前的預防措施比較落後。政府沒有長遠的輔導服務計劃,沒有在大學社工系設立相關課程,沒有找出病態賭徒的重災區,對症下藥提供服務。
「本港缺乏自己輔導病態賭徒的理論,大多還是借助外國較成熟的措施及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