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從《溏心風暴》爭產說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26]
放大圖片

 ■電影《垂簾聽政》講的是大宮廷的「爭產」故事。

章 雋

 最近,香港的互聯網上,討論的最熱烈話題之一就是電視劇《溏心風暴》。香港是帶著濃烈唐山風格的華人社會,在這個社會裡,國事天下事,最後都比不上家事更讓人有興趣。互聯網上的討論區文章成千上萬,年輕觀眾用隻言片語,說說哪個男角色比較好,哪個女角色比較奸險,開心得不得了。電視劇的人物關係盤根錯節,核心卻是在香港最容易成為報紙頭條的「爭產」話題,在香港,這樣的電視劇要不紅也難。

 香港這個社會就像一塊很好的肉,作甚麼菜都能切下你要的那一塊。《溏心風暴》扣人心弦的是豪門爭產,卻也有人另闢蹊徑,看到劇中唐記海味的老闆娘是中國人傳統社會裡賢良持家的理想正宮娘娘形象,深得香港市民人心。於是感嘆最近中文大學學生報情色版離經叛道,引來特區普羅大眾的一片討伐,可謂生不逢時。

 《溏心風暴》講的是賣鮑魚發家的唐記海味老闆唐仁佳,在好太太凌巧的用心輔佐下,掙下好大一筆身家。香港保留了傳統中國社會一夫多妻的家庭型態,所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在華人社會也算一枝獨「秀」。所以,唐家就還有個「二奶奶」王秀琴。這二奶奶不是省油的燈,老闆娘凌巧在時,她還懂得雌伏,待凌巧一死,身患絕症的老闆唐仁佳失了軍師,她便開始上下其手,為了奪得唐家的數億家產,掀起惡浪攪動暗湧,把紅紅綠綠一眾男女捲了進來。正好前段時間香港又有波譎雲詭的豪門爭產案,戲裡戲外一起下手,把香港觀眾炒得外酥內軟,好生舒服。

 中國人的社會,不管過多少年,不管是崛起了還是和諧了,都少不了一齣宮廷戲。紫禁城裡是個大宮廷,民間的一村一族是個小宮廷。大小宮廷爭奪的永遠是權力和財富。而且,勝者為亡,敗者為寇。

 先說紫禁城裡的大宮廷。明朝末年,萬曆皇帝以後,曾有過個短祚的泰昌皇帝朱常洛。朱常洛還是王子時,目睹朝政敗壞,國家日非,也曾想過有朝一日掌權後好好收拾整理。而且中國古代是長子繼承制,從一國之君到普通人家的財產,理論上都由長子繼承。所以朱常洛在大臣看來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萬曆皇帝的皇后沒有孩子,她也比較喜歡朱常洛。但朱常洛的母親不是皇后或王妃,只是個普通宮女。雖然他是長子,但萬曆卻不想立他作太子,更喜歡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時間一拖再拖,在輿論的壓力下,最後朱常洛被立為太子。

 自己的孩子朱常洵僅被立為福王(南明弘光皇帝的父親,後來被李自成所殺),鄭貴妃很不甘心。她手下的心腹太監就在外省找了個糊塗瘋癲的漢子張差,帶他進京,又悄悄入了紫禁城。太監交給他一根木棒,對他說,只要看到穿黃袍的人,就把那人打死,有賞。穿黃袍的人就是東宮太子朱常洛,但張差只打傷了太子的守門太監。事情敗露後,張差被凌遲,鄭貴妃的太監被秘密處死,案件就沒有追查下去。

 這是歷史上著名的「梃擊案」,很拙劣很簡單,正因為簡單,能讓人把宮廷裡的繼承權鬥爭看得更清楚。

 說到民間大戶人家,遇到繼承問題,也同樣勾心鬥角。《金瓶梅》裡,西門慶的第六房老婆李瓶兒為他生下孩子官哥兒,而五房潘金蓮卻沒有孩子,她養了一隻雪獅子貓。有一次西門慶和她快活時,那貓見到西門慶就張著爪子撲過來,被潘金蓮趕跑。這裡雪獅子貓好像是沒有甚麼意義,但後來就是這隻貓嚇死了官哥兒。美國漢學家浦安迪說,在那貓去攻擊西門慶時,就埋下了伏筆,潘金蓮暗中訓練牠攻擊目標,為的是害死那個襁褓中的孩子。

 在西門慶的妻妾中,潘金蓮是心機最深最狠辣的一個,她平時在正房吳月娘的面前裝得溫順乖巧,因為吳月娘在家中最受尊重,性情溫和卻並不懦弱,潘金蓮撼動不了。而李瓶兒很得西門慶的喜歡,那種喜歡和對潘金蓮的純粹的色慾又不一樣,有真情在裡面。所以潘金蓮在西門家中的勁敵就是李瓶兒,現在對手又有了孩子,難怪她要用那麼深沉狠毒的計策。官哥兒被害死,李瓶兒身心俱病,不久也死了。她死前對吳月娘說:「娘到明日好生看養著,與他爹做個根蒂兒。休要似奴心粗,吃人暗算了!」她這句話沒有白說,警告了吳月娘,後來抓住把柄,把潘金蓮賣了出去。

 小說《金瓶梅》寫到古代大戶的家庭政治,讓讀者壓抑得透不過氣來。

 最諷刺的是明清兩代民間宗族的財產繼承問題。英國漢學家史景遷在《婦人王氏之死》中,調查了明末清初的一些地方誌,發現了一個讓人很絕望的社會問題。根據明清法律,一個丈夫死了,他的妻子可以改嫁,但改嫁的話她所繼承的財產就要由夫家的親戚決定怎麼處置:可以讓她帶走,也可以完全剝奪,歸原來夫家的親戚所有。

 這條法律本來是想鼓勵妻子為亡夫守節。但卻被反過來運用--夫家的人為了謀取這些財產,竟然會慫恿寡婦改嫁,慫恿不成,甚至用引誘或陷害的方式讓對方失去名節。這樣的故事,在《聊齋誌異》中在所多有。真是好大的諷刺。

 有這麼奇妙的繼承制度和豐富的爭產故事,香港的電視編劇真是好福氣!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