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劉細良:政黨根基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29]
放大圖片

 「殖民統治長期矮化政治發展,無論後期如何催谷,香港不成熟的政黨都根本無力建立起政治威權,根基顯得虛浮,我認為,這是香港政制發展最大的缺陷。」論十年政壇風起雲湧,劉細良一語以蔽之:「回歸後,特區政府民望一度下跌,威權旁落,但立法會無力接上,結果傳媒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張炳良則認為,在「一國兩制」的道路上,應跳出「左對右」、「愛國對民主」、「建制對民間」這種二分思維,從第三條路出發。

傳媒曾一度主導民意

 論十年回歸,劉細良橫跨的幅度更大,由1991年說起,把香港的政制發展分為三個階段。91年立法局首度引入直選,到彭定康主政時期,更急速引入地區直選制度,95/96年,可視為政黨(立法局)的黃金時代。可惜揠苗助長,未成大器。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立法會欠缺威勢,加上政黨之間的角力削弱市民對政黨的信任程度,令立法會繼續處於弱勢,而特區政府初挑大樑,未能建立政治威望,以致政治威權由傳媒取得。「曾有一段時間名嘴影響力很大,更有所謂『10點鐘特首』的說法。當時烽煙節目盛行,傳媒在政治活動中扮演呼籲、發動的角色。」他認為,當特區政府及立法會都未能建立政治威權,甚至落後於群眾及形勢時,傳媒作為主導民意的媒介,便趁勢而上,不少外國政治勢力的演變都有此經驗。

政黨應自行培養人才

 展望未來十年,劉細良認為,本港政制發展已逐漸走向成熟。他以剛過去的特首選舉為例,坦言為曾蔭權以高民望、高票數當選感到高興,認為這次選舉帶來香港政治發展的革新,開創「品牌包裝」、面向市民,亦推動民主政制的發展。這也是一個很好機會,讓港人「再次出發」,團結一致解決問題,面對未來各種挑戰。透過不斷開放政權,越來越多政黨中人及政治人才得以由在野走入建制,分享權力,則整個政制架構及運作都會愈趨成熟。

 「港人治港,除了制度上按照基本法循序漸進地達致普選外,還要有整個政制發展的內涵(餡),政黨自己也要建立倫理,培養人才,傳媒的政治評論也要走出口號式的道德高地,以高質的言論建設政治人物的行為標準。」他指出,過往不少政治人物在過渡期的政治爭拗中被犧牲,二元化標籤為「親中派」或「民主派」,現在應有一個更加寬容的環境,容許大家「磨合」出香港政制發展的路向。

政治需要一起「經營」

 張炳良也指出,改革不能單靠行動,也要依賴思想,從而啟迪社會,及早思考問題,提出應有方向。他強調,在現今社會中,創新是一項很重要的元素。

 張炳良認為,香港政治並非一潭死水,各人應該要有一起「經營」的心:「政治就好似股市般,有起跌實屬平常事,但必要條件是要『動』,要有交投。」張炳良更稱,香港人應該更加主動,例如若要在國家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或者想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話,便要想清楚如何去做及如何才能做得到,光在一旁坐而論道,是沒有用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