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張炳良:從政路崎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29]

 「人生沒有多少個10年!」行政會議成員、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張炳良回首過去10年從政路,坦言98年被民主黨少壯派拉下馬的「挫折」,令他一生難忘。但事後檢討,他卻多謝當初拉他下馬的人:「雖非出於自願,卻給了我一個契機,去做其他的事。」中央政策組顧問劉細良也坦率地說,自己經過了天真浪漫的「扮野年代」,走向成熟,現在希望能夠實際地討論問題、實現理想。

 「大抵每個年青人都經過天真、浪漫、充滿激情、感性的年代,在學生年代投身政治運動,在街頭高叫口號,隨著歷練的增加、經驗的積澱,才會慢慢成熟。年齡增長,理想及價值觀未變,但追求理想實現的方式卻已不同,知道某些方法不可以達到目標,便要懂得調適。」由政黨到傳媒,再到加入政府,劉細良在接受訪問時,以這段話總結自己自91年至今的心路歷程。

被拉下馬 成新契機

 談及「落馬」的歷史,張炳良承認,初時曾不斷反覆地問自己:「我這樣為政黨,為何換來如此待遇?當時確實有很強烈的反應。」然而反覆思量後,終於想通:「既然大家合作不來,自己便在其他範疇發展!」合則來,不合則散,大抵是不變真理。

 張炳良形容,自己一向喜歡扮演創業者的角色:「不做黨務,便做其他類型的工作。」離開民主黨,他與數名志同道合者籌組民間智庫組織「新力量網絡」,並推動公民社會發展。他不無感慨地說:「這真的是給了我一個機會,可以讓我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去想更多的東西,否則若再繼續留下來,情況可能完全兩樣。」

 張炳良認為,人生旅程與從政就像登山一樣,必定會有起伏,故由他第一天開始在政治圈子打滾時,便已經預計到前路並不平坦:「你行山都不是成日在山頂,都是有上有落。」過去10年,他的從政路是「雖說迂迴曲折,但仍有進步」。

熱血沉澱 視野更廣

 事業路上的三種角色變換,劉細良則沉澱了青澀少年時的滿腔熱血,以更廣闊、寬容的角度,看政治角力的妥協藝術。過往是理想主義者:「我們出生的那個年代,讀的都是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家都愛看一些看不明白的電影、讀一些讀不懂的書,看完之後,就算一頭霧水,仍然說很正。至於商業電影,是看都不看的,看不起它們。」

 走過這樣的天真,試過在街頭「大嗌」,驀然回首,他卻發現:「原來看得多高深電影後,年紀大了,才發現要拍一套商業片,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周星馳也好,王晶也罷,要拍一套好看的笑片並不容易,反而若要學王家衛,拿部DV(攝錄機)在家中隨便拍拍,可能就得。」

離開口號 實際討論

 他於是離開了「叫口號」的角色,坦承實現理想、價值觀的方式隨人的成熟而改變。「我仍然相信香港需要逐步按照基本法建立民主政制,建立開放政府,這也是港人的主流共識,但如何達致目標?有些人選擇在街頭衝擊,我希望在建制內爭取循序漸進的改變。」

 劉細良強調,從政並非炒股票,轉得愈快愈好,需要有看法、有承擔。「扮野年代」過去了之後,便要細思未來路向。他又說,反對派喊口號之餘,也應該坐下來,研究如何推動政制發展。今時今日,他希望能夠實際地討論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如何堅持自己立場,又能作出妥協,取得雙贏,是一門高深學問。

要有創意 拓展空間

 張炳良亦形容,「從政」兩字涵義廣泛,並非做議員才算從政,只要有創意,其實存在很多發展空間:「你看,保護天星碼頭事件,數名小伙子,意想不到地竟然帶動了一種新的政治文化。」他笑說:「你毋須重複舊東西,以前搞蛇宴就掂,現時不行,便想其他東西,總不能每周都搞簽名運動!」

 對於本港未來的政治路向,劉細良坦言,五號報告書被否決時,他確實感到很不開心,反對派的一意孤行令一切原地踏步,形成政治內耗:「如果五號報告書沒被否決的話,今屆行政長官選舉便會有1,600名選委會成員參與,梁家傑的支持人數亦會多很多。」他強調,爭取政改非只談時間表那麼簡單,當中涉及權力分配問題。

 當然,汲取了推動五號報告書的經驗,香港社會氣氛務實得多,他對政制向前發展不會太悲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