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鄭海泉:樓按仍是雞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30]
放大圖片

 ■匯豐銀行(中國)公司4月開業。鄭海泉(左)往上海為公司揭牌。

本報記者 周紹基

 匯控亞太區主席鄭海泉2000年前曾說過:「樓按是雞肋」的名句,當時在一定程度震動了仍依靠樓按利息收入的銀行界。時至今天,鄭海泉對本報表示,樓按現在還是雞肋。以往做銀行大班,大筆一揮批出貸款便可穩賺P加3利息(高峰時有多逾10厘息)的日子已不復返。他認為,是本港的經濟轉型,加速了知識型經濟的發展,令信貸需求增長落後於資金增長,這才是銀行業整體息差下降的原因。而成功轉型拓展非利息收入,匯豐正是其中的表表者。

 時至今日,本港銀行業競爭越趨激烈,鄭海泉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中外銀行共設有1200間分行,正所謂「銀行多過米舖」。本港流動資金很多,銀行資金出路相對較少,資金供大於求,這直接令銀行息差連年收窄,樓按息率已跌至平均P減2.75%的極低水平。

成熟經濟體 資金需求較少

 有不少人說,是當年的金融風暴,改變了本港銀行業依重息差收入的經營模式,轉而開拓非利息收入。但鄭海泉認為,本港銀行業的轉型與經濟周期、資金流向、經濟結構有關,因為金融業屬高增值的服務行業,資金的需要並不大,而香港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已發展成為成熟經濟體,相比起未成熟的經濟體,資金需要自然較少。

港大手借貸 多帶回內地用

 現時,本港的借貸很多時都是為了帶回內地投資,本港企業除地產公司外,很少借「大錢」,他認為,是本港的經濟轉型,加速了知識型經濟的發展,令信貸需求增長沒有資金增長般快,這才是銀行業整體息差下降的原因。

 目前成功轉型的銀行,其非利息收入的發展都很悅目,無論在理財、工商業銀行、保險、資金管理業務等,佔銀行的總收入比重愈來愈高,藉以彌補息差下降所帶來的壓力,而匯豐正是當中的表表者。

經濟全球化 銀行競爭更烈

 回顧當年,鄭海泉指出,銀行息差其實在97年金融風暴之前,已經開始收窄,但當時未算十分明顯,及後,在金融風暴襲港,銀行為減低風險,都傾向只向質素好的企業放貸,令息差收窄的情況更激烈,加上樓市當年一片死寂,沒人置業下,樓按利率每創新低。即使現時本港經濟增長理想,但在全球流動資金過剩下,本港的息差仍沒有改善跡象。事實上,世界其他地方的銀行業一樣出現息差收窄的現象,反映全球化令銀行業面臨激烈競爭。

「大虫下細」說 自由競爭不容

 本港最近幾次減樓按息率,都由匯豐帶頭,市場有指這是「大行欺壓細行」。而鄭海泉認為,香港是自由市場,自由競爭,金管局亦不允許出現不公平的競爭,故該言論是毫無根據,「其實細行的息率有時更低於大行,雖然匯豐有主動調低樓按息率,但都是根據市場的變化而作出相應決定。」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