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建聯的選舉造勢活動,陣容鼎盛,氣勢如虹。
本報記者:葉傲冬、邱萍菲、葉詠儀
從政,旁人說來輕鬆,但對一批在殖民統治時代曾經受盡冷眼及懷疑,曾經長期被排擠在建制以外的愛國愛港人士而言,卻需要前所未有的勇氣。民建聯前主席曾鈺成如今身為行政會議成員和立法會議員,聲名在外,有人笑指他是愛國愛港陣營的「共主」,可92年民建聯成立之際,他卻是毫無從政經驗的一位中學校長。有記者當面相詢﹕「為甚麼是你做主席?」然而因緣際會,曾鈺成和民建聯一起在歷史洪流中承受了香港政黨誕生的陣痛,走出襁褓,經受了激烈的地區選舉洗禮,如今成長為香港立法會內第一大黨。
回首往事,曾鈺成強調,當年與一群志同道合者成立民主建港聯盟(簡稱民建聯),就抱著推動香港民主進程的信念,因而95年立法局選舉時,有人希望他出選功能組別,穩穩當當取一席位,他立即拒絕了。「那時有人說,如果我參加直選輸了,民建聯便會散。」他不信邪,結果在直選中輸了,卻贏了對信念的堅持,也贏得地區選舉的經驗,民建聯當然也沒有散。
政治經驗的累積,必須一步一腳印,民建聯透過參加大大小小的選舉,更透過一年365日風雨不改地為市民提供多元、切實的服務,讓市民明白自己的創黨理念,在地區紮下堅實根基。曾鈺成也用開玩笑的口吻,道出民建聯風雨中成長的事實:「第二樣,我不敢認叻,但你說輸,我有好多輸的經驗。」
輸得起 撐起一片天
曾鈺成當年是這樣總結教訓的 :「94年區議會選舉和95年立法局選舉,我們都受挫,但反過來看,嚐過失敗的滋味,是有好處的——不會輸不起。如果開頭工作太順利,對個人或團體而言,一路順境可能會變一遇到挫折就一沉不起。」失敗乃成功之母,因此未雨綢繆,傾力壯大團隊,培養大批新人,都是民建聯最重視的工作。
言及於此,他卻又忍不住慨嘆,今天香港的政治環境不及回歸前「好」,以至人才的培訓也較回歸前慢。此話何解?原來與「辯論」有關。他解釋道,回歸前數年,由於政治議題受到世界各地人士關注,給了他們這群「政治新丁」許多面對媒體的訓練機會。
曾鈺成如今是立法會內出名的辯才,邏輯嚴謹、思維快捷,原來得益於初入政壇時的「密集式訓練」。說到辯論,他的表情頓時「亮」了起來。他笑說,那時他們有很多的「亮相」機會:「差不多每星期都會有論壇,如大學搞的論壇、城市論壇、龍門陣等,曝光機會也多,世界各地的傳媒都有興趣報道香港的政治新聞。」那段意氣飛揚、唇槍舌劍的日子,直教他至今津津樂道。
他坦言,跟外國人的接觸、出席論壇,以及定期與末代港督彭定康「鬥嘴」,都令他們這批政治新丁迅速成長,視野也變得廣闊:「那幾年見過的人比自己做幾十年事還要多數倍。」除回歸前論政的機會較多外,當時作為「第一代」的從政者也有一股「初生之犢不怕虎」的勇氣,做甚麼事也要「硬著頭皮頂上」,快速成熟,事出有因。
焗住上 舌戰反對派
曾鈺成憶述,當年CNN(美國有線新聞網絡)邀請他和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出席節目辯論政事:「李柱銘已答應出席,我當然要頂硬上,難道不去,說民建聯不敢辯論?不可以的,沒試過都要去,焗住上。」但如今的新一代,由於有前輩可以依靠,反而容易「舉棋不定」。他搖頭道:「後生(新一代)的做每件事都覺得要先問大佬。但那時我們沒有,講錯了便自己揹。」語氣中帶點焦急。
半是投訴半是無奈,曾鈺成笑指,可惜的是,一旦民建聯不斷派遣新人出席各種論壇,主辦單位也會有微言﹕「你們(民建聯)還是要找大佬來,否則沒人聽。」阿曾不禁嘆息道﹕「人才的成熟速度,追不上發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