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力求雙轉型 打造新東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01]
放大圖片

——莞港連城.聯贏 系列之四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陳光宗

 連續20多年,保持年均20%左右的高速發展,東莞外向型經濟締造的驚人數字,的確令人讚歎。但居安思危,面對如此驕人的成績,東莞人卻感覺到危機。

 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表示,從東莞20多年的改革中,看到了東莞正經歷由早先的「雙優勢效應」到目前的「雙邊緣化困境」,東莞應居安思危,謀求經濟社會雙轉型。現時,東莞正在進行一場具有深刻意義的經濟社會轉型,莞港合作注定再塑新模式。

 進入2007年,「雙轉型」成東莞最流行的字眼。

 2007年1月,東莞提出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大力推進由資源主導型經濟,轉向創新主導型經濟、初級城市化社會轉向高級城市化社會。專家指出,東莞可主動接受廣州、深圳、香港的輻射,並聯袂香港全球吸引高質量外資,在原有基礎上加大創新,重塑嶄新東莞。

成本增優勢減 轉型難免

 東莞在崛起之初,作為沿海開放的先行地區,在全國最早承接了國際資本、技術和產業的轉移,引進加工製造業,從而具有了強大的先發優勢;而東莞的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低廉、豐富的資源,亦吸引國際資本的眼光,從而具有了突出的後發優勢。但在經歷多年的發展後,土地、勞動力、能源等供給出現瓶頸,成本不斷上升;產業水平偏低、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偏低,在全球生產網絡中處於邊緣位置;另一方面,產業成長空間受到擠壓,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土產業,尤其在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上,處於落後地位,在內地生產體系中,處於邊緣位置。

 東莞的優勢效應正在慢慢減退,而邊緣化逐漸浮現。轉型,已經成為東莞難以迴避之痛。

外向依存度達全國六倍

 一直以來,東莞都是依靠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近年東莞的最低工資增長較快,土地租金與房地產價格只升不降,環境保護的呼聲與壓力愈來愈大。更重要的是,東莞屬於外向型經濟,外向依存度超過450%,是廣東省的3倍、全國的6倍。此外,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的實質,是用土地換GDP、換財政收入,現在能夠繼續用於招商引資的土地存量已經不多。因此,無論是土地資源還是比較優勢,都不允許東莞繼續在傳統的發展老路上走下去。

 事實上東莞已經出現土地、能源、社會容量和環境容量4個方面均「難以為繼」的局面。市委書記劉志庚坦承,東莞面臨著治安形勢嚴峻、環保壓力大、城市管理任務重等難題,其根源在於產業結構不合理,不轉型則無出路。

休戚與共 港莞互利雙贏

 2007年1月,劉志庚答及本報所提香港與雙轉型話題時表示,過去20多年,兩地形成了前店後廠、唇齒相依、休戚與共、優勢互補的合作關係。東莞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當中,香港的作用顯得更加突出。東莞既要充分利用香港發達的產業支援服務業和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信息中心的地位,推進製造業的升級轉型;亦要充分學習借鑒香港在社會公共管理和城市化方面的很多成功經驗,加快社會轉型。不破不立。劉志庚希冀今後港莞合作「聯繫更緊、內容更寬、層次更高」,推動「前店後廠」的出口加工模式,向「香港設計、東莞製造」、「東莞製造、香港營銷」乃至「共同研發、共創品牌、共同營銷」的模式轉變,共同提升競爭力,實現互利雙贏。

李毓全:港莞合建生產力促進基地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東莞報道】東莞今年將強化創新平台的載體作用,港莞兩地將籌建生產力促進基地,同時,政府每年將撥出10億元專項資金,鼓勵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包括港資、台資以及民營企業,都可申請專項資金。

 東莞市長李毓全向媒界表示,東莞提出經濟社會雙轉型,發展高質量經濟,打造高品位城市,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在「兩自」企業方面,將重點扶持全市裝備製造業20強企業和民營50強企業。他指出,今年東莞將大力扶持壯大民營企業,推動港資等外資與民營企業合資合作,完善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配套產品目錄交流機制。

 李毓全亦表示,東莞今年將強化創新平台的載體作用,除了港莞兩地將籌建生產力促進基地等重大項目外,政府每年還將撥出10億元「科技東莞」專項資金,推動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與社會資本構築中小企業融資平台,港資、台資也都可申請該專項資金。

專家建議莞港多元合作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東莞報道】東莞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業內專家學者大多建議東莞放開手腳,攜手香港渡漫漫雄關。

 生產力促進局副總裁宋兆麟表示,隨著珠三角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人力等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港莞企業若要保持競爭力,必須攜手邁進高創意、高科技、高知識產權、高產值的產業領域,香港與東莞的合作模式也必須從「前店後廠」的出口加工模式,邁向多元合作,共拓CEPA和泛珠三角的商機。

 內地專家為東莞還開出了「良方」:東莞可以重點盯住香港,大力發展金融後台服務等服務外包產業(服務代工),營造東莞新時期的新優勢。服務外包是當前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新形式,是繼上世紀國際製造業大規模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之後,出現的發達國家向具有成本、人才優勢的發展中國家的又一輪產業轉移。

教授倡發展內源型經濟

 廣東省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認為,東莞現在不要再做「加法」,要學會做「減法」,騰籠換鳥,捨得犧牲速度。

 真正腳踏實地騰出空間來發展自己的內源型經濟。特別是對目前已有很好基礎的民營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當然,發展內源型經濟,並非是限制外源型經濟發展,丟掉外源型經濟優勢東莞將一錢不值,但必須提升外資質量。

東莞冀與港四方面深入合作

 一,冀港更加充分發揮國際資本中介人角色,引進高質量港資和外資;

 二,隨著兩地人力、土地等生產成本的上升,莞港兩地製造業要保持競爭力,必須攜手向高科技、高知識產權、高增值的產業領域邁進,共同向海外招商;

 三,望借助CEPA實施等機遇,引進香港的產業支援服務業,加築東莞產業配套的硬度;加強兩地之間產品研發、銷售服務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在莞港資企業開展綜合經營,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培育一批「店廠合一」的在莞港資企業。

 四,進一步提升製造業的合作水平,推動莞港雙方從「前店後廠」的出口加工模式,向「香港設計、東莞製造」、「東莞製造、香港營銷」乃至「共同研發、共創品牌、共同營銷」的模式轉變,共同提升競爭力,實現互利雙贏。

區域競爭白熱化 迫使加速雙轉型

 【本報珠三角形新聞中心東莞報道】進入新世紀以來,珠三角、長三角區域競爭呈現白熱化的態勢,使得東莞面臨「標兵走遠,追兵逼近」的壓力,東莞下決心加速經濟社會雙轉型。

考察8城市 感追兵「殺到」

 據悉,全國許多地區在承接國際大企業和新興產業方面走在了東莞前面,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步伐更快,城市化水平更高,使得東莞面臨「標兵走遠,追兵逼近」的危機。事實上,2006年5月,東莞曾組織高規格、大規模的考察團,考察珠三角5個城市和長三角3個城市。很多參與考察的政府部門負責人均表示,看到了差距,受到了震撼。

 劉志庚向媒介表示,與考察的8個城市相比,東莞至少感受到了7個方面的壓力。首要的壓力就是實力強弱的壓力。劉志庚總結說,廣州、深圳可以說是既大又強,佛山是比較大且強,惠州是大而將強,中山是小而強,東莞是似大不大、似強不強。而與上海、杭州、蘇州相比,東莞的差距就更加明顯。其他6個方面的壓力是,項目大的壓力、創新多的壓力、平台大的壓力、產業優的壓力、機制新的壓力、環境好的壓力。

 來自兄弟城市的壓力,使東莞更堅定了加速經濟社會雙轉型的步伐。

帶動經濟轉型 松山湖成加速引擎

 【本報珠三角形新聞中心東莞報道】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是東莞的幾何中心,也是珠三角經濟區的核心。開發建設好松山湖園區,對於推動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尤其是經濟轉型,將起到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目前東莞「三來一補」加工製造,主要以OEM生產為主。近年來OEM方式生產競爭愈來愈激烈,產品附加值也愈來愈低。比如,深圳的華為集團,去年就實現了500億元左右的銷售額。東莞去年的工業產值預計5,500億元,僅相當於11家「華為」,但這個數字是由東莞兩萬多家工業企業來完成的。此外,土地、勞動力等成本卻不斷上升,企業利潤逐漸薄弱。業界和學者都預期,不用多長時間,東莞在OEM方面,就很難與土地和人力成本更低的內地省市競爭。

建「創新型東莞」重要平台

 培育高科技、高知識產權、高增值的產業領域勢在必行。今後幾年,東莞希望通過突出抓好科技、產業、服務、環境、制度等5個方面的創新,把松山湖建設成為帶動東莞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模式轉變的強大引擎,促進科技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建設「創新型東莞」乃至「創新型廣東」的重要平台。去年底華為集團的一部分生產系統進駐松山湖,預計每年可為東莞提供600至700億元的產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