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倡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03]

 「多一把尺,就多一批人才」,這句話是近年內地教育改革中一位校長的名言,意思是指學生的成功標準應該是多元的,單一的考試成績標準,結果會埋沒了很多學生的多元才能。如果我們同意用這個角度去總結回歸十年的香港教育改革和今天學生的表現,也許社會對教育改革和下一代的評價不會那麼負面,而且對今後教育發展的路會有多一點共識。

 以傳媒為例,他們的眼睛總盯在公開試成績。高級程度和中五會考相繼放榜,估計傳媒的標題大概離不開十優尖子人數、零分(沒有一科合格)人數和英文科成績的升降,而社會人士和家長的情緒也隨之會受到牽動,並以此論證香港教育的成敗。雖然學生的考評成績仍主宰著學生的升學前途,以少數學生或個別學科的表現去評論個別教育政策未嘗不可,但引至評論教育的整體成敗,顯然是流於偏狹和不合時宜。

本地大學生英語不及外來生

 也有報章肯花點精力去調查僱主對大學畢業生的觀感,並從而分析本地學生的整體競爭力。該報章綜合了跨國企業和本地大企業的意見,比較他們對新入行的本地大學畢業生與外來或海外學成歸來的大學生在多項能力表現指標的觀感,發現兩類學生各有優點,而且分別不大,但在三個「核心」能力方面,包括英語、世界視野和創造力,本地剛入行的大學生都明顯不及「對手」。這個調查結果應該可信,但卻不宜過分推論。外來或負笈海外的學生,自然應在英語及世界視野等文化資產中佔優,這反而提醒了本地教育應加強「兩文三語」、世界和中國文化的教育,特別對缺乏文化資產的清貧學生加強支援。至於創造力方面,只要我們能為本地學生略為鬆去考試制度的束縛,學生自然就能在香港的多元社會中吸收創意的養分。

保底與拔尖不可偏廢

 另一方面,本地的志願機構卻長期把視線的焦點向下移,他們似乎更關心那些教育程度較低的青少年的競爭力。早年他們與政府合作,大力培訓「雙失」青年就業;近年更倡議設立兒童基金,以減少跨代貧窮和不公平的發展機會。大企業聘請的大學畢業生與「雙失」青年剛好是本地學生的兩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衝擊下,兩類青少年的競爭力均受到挑戰,看來「保底」與「拔尖」兩者都不可偏廢,「兩頭」做好了,中間一群的表現自然亦會提升。

在五育各方面得到發展

 既然在知識型的社會中,人人均要終身學習;而在多元化的香港,具備不同能力的人均可有機會冒出頭來,因此香港需要改變單一的考試尺度,更需要構建多元而具彈性的終身學習體系,讓青少年不斷學習和發揮所長。那麼,評價回歸十年教育發展和下一代的表現,就應回到近年改革「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尺度,應該以完整的教育目標去培育年青人,更應該在兜兜轉轉的爭議中重新確立:「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願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若以此來看下一代,應該說是有進步,只是大家期望進步可以更多。

 ■屯門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 戴希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