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專題:中環建「老店街」襄王無夢(第一六一三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08]
放大圖片

文: 陳莉莉 圖:鍾欣琦 攝

 曾經,市區重建局(簡稱市建局)的重建項目:灣仔街市、利東街和太源街等,激起了一片浪接浪的反對聲,恍如在大興土木中譜出背景音樂。

 新的重建項目蔓延至中西區。經過漫長的十年時間,市建局終於具體地公布,重建中環嘉咸街和卑利街的計劃。老街坊們等了又等,部分幸運地終於等到紙上計劃出台,至於何時落實執行,心急的街坊們也一片茫然。

 或許,市建局汲取從前重建的教訓,不再把舊東西推倒重來,當中街道部分將化身成為一條「老店街」,但會否「神女有心,襄王無夢」?

 市建局在今年二月公布,重建連接荷李活道的嘉咸街和卑利街的中段,該區早於1998年在土發公司(市建局前身)時期,已被列為重建項目:晃眼九年過去,市建局才正式公布重建的計劃,預算打造一條以永和號雜貨店外貌作為老店街的入口處,以及保留三幢戰前唐樓作為老店街的,吸納附近傳統老店搬入;另外,其他的重建項目還包括興建兩幢住宅、一幢酒店和商業大廈。

 嘉咸街和卑利街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街道,街上的老店舖見證了該區的起跌變化,道盡老香港的生活。面對即將遷拆舊物的事實,很多店主都難掩不捨之情;在冰冷冷的推土機下,剷走的一磚一瓦,猶如把他們昨日的往事夾雜了泥沙一同剷走。

業主要拆永和號

 永和號是嘉咸街其中一家老店,擁有八十多年歷史。市建局公布保留永和號的外貌,而它的牌坊更將會成為老店街的入口;但恐怕,這只不過是市建局的一廂情願。

 「政府沒有跟業主接觸,業主申請了拆樓。」上星期記者採訪當日,永和號雜貨店店主關伯說他剛收到通知。

 永和號是私人物業,當業主沒有保留歷史遺產的打算,已經拖延了十年的計劃突然生變,要再等多十年,還是另有打算?民建聯中西區支部副主席李偉強曾向市建局查詢,但換來的答案:「市建局以保密理由,暫時沒有回覆。」

 談起清拆,關伯捨不得這間養活了自己及一家六口的舊式雜貨店。關伯自12歲開始,跟著父親在雜貨店打工,後來老闆索性把雜貨店轉讓給他經營至今,不知不覺間已經超過六十多年。

 「50年代雜貨店生意興盛,店內有12個夥計,現在超級市場大行其道,雜貨店式微,永和號的租金也由百多元飆升至萬元。現時,我們都賺不到薪金,收入僅夠付租金。」關伯比劃著述說年幼時如何在店舖、街道生活的情景。

 他現在大可以退休享清褔,卻被「情」所困。「因為做久了,我對永和號有感情,繼續經營下去都是為了度日子……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做人不能太執著。」清拆永和號,也拆走關伯的回憶,關伯已經看得開。

住戶為錢過關斬將

 在重建過程中,首當其衝的還有居住在這裡的街坊。舊街道景觀能否保存,未必勾起他們的興趣,相反令他們最關心的,應該是賠償和時間問題。

 根據H18關注組的小業主代表簡生說,業主面對兩大難關。第一個難關是等待重建和收樓,98年土發公司公布該區要重建,當時社會的保育意識不強,住戶一心以為要遷出舊樓,但重建計劃又遲遲未展開。業主既不敢將單位租出,又不敢裝修單位;有些年邁的住戶未能等到收樓,早已仙遊。

 他大吐苦水,第二關便是賠償問題。市建局計算受影響住戶的單位的實用面積,以同區七年樓齡樓宇的呎價作賠償,但同區的七年樓齡的樓宇很少,難以作評估。

 以簡生為例,他現居千呎單位,但所得的賠償,不足以讓他於同區購置一個面積相若的單位。在樓價高企下,想在同區購買一個單位談何容易,就算在同區租一個樓齡較高的單位也不易。

 四個月後,大約十一月底市建局便會向居民交待賠償的金額。面對發展條件優厚的地段,商業回報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保護舊社區面貌跟社會發展究竟怎樣取得平衝呢?

 然而業主可以關心收樓賠償——即使部分人早已不在此地居住,同樣在此地生活的,還有租客,他們的聲音,有多少可以被聽到?

 隨著重建的展開,社區網絡被切斷,除了數字可以計算外,不能被量化的社區生活與文化,該如何列入重建的思維中,而不僅僅是被金錢與建築物所取替?

嘉咸街卑利街小資料

 嘉咸街和卑利街是全港最古老的市集,大概在1850年落成,至今有157年歷史。兩條街道是下山道及最早的貿易區,馬路及行人路,包括用花崗石造的梯級和鋪路用的大石。

 不少在這兩條街道上經營的店舖都歷史悠久,例如九龍醬園、宏昌海味、大珍醬園和永和號雜貨店,它們差不多有80年的歷史。

 建築方面以舊式唐樓的前舖後居形式為多。在位於嘉咸街及結志街交界、嘉咸街露天市集側,有三座擁有80年歷史的戰前唐樓,加上永和號這座唐樓,總共有四座唐樓,被列入卑利街和嘉咸街的重建項目範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