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昨日今日:內地教育發展迅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10]
放大圖片

 前港澳辦主任魯平在電視訪問中指出,香港回歸十年,已錯失了多次配合內地發展的機會,目前仍存在深層次的經濟結構矛盾未解決,雖未致被邊緣化,但不能掉以輕心,應努力迎頭趕上。反觀內地改革開放已接近30年,雖仍在摸石頭過河,但埋頭苦幹的成績有目共睹,並正開始調校方向,走可持續發展的路,謀求社會公平,步向和諧社會。而內地教育過去同樣走過曲折的路,最近閱讀內地教育新聞三則,赫然發現今昔有著極大的變化,而新的發展也令人充滿期盼。

第一則教育新聞是關於內地紀念恢復高考30周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的制度陷於崩潰,中學生畢業後要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而工農兵則進佔大學。1976年「四人幫」倒台後翌年,國家恢復高考;當時考生有兩類人,一是應屆高中畢業生,還有大批上山下鄉多年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是透過自修苦學去報考大學,其中部分更是中學畢業後到農村當教師的,與所教的學生一起報考大學。這批在內地首次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的自修生,是文革斷層後的首批大學畢業生,因而物以罕為貴;另一方面基於他們長期在基層和農村「蹲點」,既掌握民間疾苦,又受得起艱苦生活和政治鬥爭的鍛煉,故此不少人今天已身居要職,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大專畢業生增至570萬

 此外,數據顯示,當年有570萬人報考大學,首屆大學畢業生卻只有27萬人,到了今年,大專畢業生已增至570萬,報考人數超過一千萬。而當年社會對大學生求才若渴,今天大學畢業生卻擔心失業;當年恢復高考起著促進社會重視培養人才的作用,但今天社會卻對高考所產生應試教育效果有所非議,由此可見30年變化之巨大。最近國家號召大學畢業生自願到新農村工作,不知「七七級」的中年人又有何感想。

語文復興運動悄悄展開

 第二則教育新聞是關於大學的課程。近年來,北大、清華等相繼把語文課列為必修或必選課,一場語文「復興」運動正悄悄地展開,媒介和民間都為大學語文列為必修的趨勢叫好。但據年初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只有40所大學復興大學語文,反而把英語作為必修的高校則超過了1000間,高等院校都十分熱衷配合市場需求和與世界接軌。內地評論認為,如果說中小學是「應試教育」,那麼高校表現出來的則是「應市教育」。40:1000是一個新的開始,但這個距離可在甚麼時候拉近,目前還是未知之數。隨著內地重新確立中華文化之本,並開始推動中華文化的全球視野,相信將會有更多高校陸續復興語文及文化課。

「一隻土鱉帶著一群海龜」

 第三則教育新聞是有關民辦教育機構的發展。接受訪問的是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先生,筆者也曾和俞先生同場演講。據說,他於北大英文系畢業後,於1993年與太太一起創立北京新東方學校,教授小孩子英語,最初只有13個學生,到了今天,其集團屬下的教育機構遍佈全國,並成為首間在美國上市的國內最大民辦教育機構,個人身家超過40億人民幣。現時他正指揮一支龐大的英語教師和專家隊伍,負責教授英語和製作各類教材,而這隊伍除了有本地專家和外國教師外,主力都是「海歸」,俞先生把這種東西組合形容為「一隻土鱉帶著一群海龜」,正逐步找到民辦教育發展的路。

 儘管內地教育發展曾經出現過不少問題,上述三個例子卻充分反映其變化迅速,並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讓有方向和有志氣的人發揮所長。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 戴希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