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埃及中學歷史書封面,三位前任及現任總統合照。由左起:沙達特、穆巴拉克(現任)及納賽爾。 法新社
「贖罪日戰爭」是第4次中東戰爭,由敘、埃聯攻以色列,從1973年10月6至24日戰事持續了18天,以色列開戰初期節節敗退,最後反敗為勝。
開戰原因:由於在1967年5月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佔了整個西奈半島乃至蘇伊士運河的停火線,霸佔敘利亞大約一半的戈蘭高地。
隨後,以色列在西奈和戈蘭高地上建立了許多防禦軍事。1971年更在蘇伊士運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堡壘系統;而埃及和敘利亞都想取回在「六日戰爭」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拒絕歸還。
埃及總統納賽爾於1970去世,壯志未酬。繼承者沙達特決定發動戰爭取回失土。
1972年底以來,沙達特專注於建軍備戰,從蘇聯那裡取得大量戰機、防空飛彈、反坦克榴彈、坦克,尤其是AT-3反坦克飛彈,並且改良了軍事戰術。
沙達特在1973年4月接受美國《新聞週刊》訪問時,再次威脅向以色列發動戰爭。同年,阿拉伯國家舉行了數次大型的軍事演習,每次都引起以色列軍方提升到最高的警戒狀態,但每次都在幾天後回復平靜。
而以色列相信,如果戰爭爆發,他們的空軍能像以往一樣很快地擊潰敵人。
其實,戰爭爆發前一年(1972年10月24日),沙達特在一次與軍方高層會議中,透露了即使蘇聯並不支持,他仍堅決發起戰爭。他說,戰爭計劃在極機密下擬定,即使軍中的高階指揮官也只在戰爭爆發前不到1個禮拜才被告知,而士兵們則在幾個小時前才被告知。攻擊計劃代號為Operation Badr,也就是阿拉伯文裡「滿月」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