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公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高達11.5%,為近十年的最高水平;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3.2%,6月份增幅更達到4.4%,創04年9月以來的高點。這樣一來,內地已連續第7個月處於實際負利率之中。
鑒於內地GDP與通脹雙雙走高,中央使用加息、取消利息稅等手段為經濟降溫在所難免。這可能給兩地的證券市場帶來一定衝擊,值得投資者注意。不過,長遠來講,內地宏調重點依然在於改變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以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與可持續性。
內地通脹增幅擴大,主要是由於內地多年來年均10%以上的增長速度、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及全球性資源與產品價格的上漲,導致物價必然出現水漲船高現象。至於近來內地物價漲勢迅猛,主要源於豬肉等農產品價格的推動。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城鄉發展不平衡,與城鎮居民收入及工業品價格相比,農民收入及農產品價格長期以來受到壓抑,處於偏低狀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及市場化的深入,過去多年的欠賬定要補償,所以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是必然趨勢。可以預計,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內地經濟將進入「高增長與較高通脹並行」的階段。
對於中央政府來說,相信目前最為擔心的,一是快速增長的食品價格將加重基層老百姓的負擔,二是食品價格上漲將與房價上漲產生疊加效應,可能導致通脹加劇。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中央政府有必要繼續採取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相關財政政策搭配的「組合拳」進行調控。有人提出,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也是控制通脹的一個關鍵政策,因為此舉有助降低豬肉等進口食品的價格。不過,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是雙刃劍,在降低進口食品價格的同時,也將導致更多熱錢湧入,進一步推高內地的樓價、股價及其它產品的價格,其得失宜慎重評估。
近十年來,內地GDP增幅一直處於10%以上的高水平,但整體經濟並未如外界所預料的那樣出現過熱甚至硬著陸。這主要是因為內地實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其經濟有著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律,再加上中國的很多規則例如統計方法等並未與國際接軌,因此,外界用通行的規則來衡量內地經濟,往往容易走眼。實際上,對於內地經濟來說,目前面臨的真正問題,並非GDP增幅過高,而是以信貸、投資和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面臨難以為繼的局面。其突出表現是,對內資源與環境的消耗過大,對外則遭遇其它國家的抵制。這說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改變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將是內地下一步的宏調重點。(文匯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