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難捱夏夜話讀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24]
放大圖片

吳小彬

 我住在華北平原一座城市裡,夏天的夜晚悶熱難捱。前幾天陪妻子去超市買東西,眼前的情景讓我頗為吃驚,都晚上9點多了,超市裡仍然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各大購物區擠滿人群,摩肩接踵,購銷兩旺。商場裡冷氣開得很足,許多人是一邊來納涼一邊來購物的。出得超市,想起馬路對面有一家書店,信步走去,不料又吃了一驚——400平米的店堂,裝飾優雅,十幾萬冊圖書列隊佇立等候,卻無一名顧客閱覽挑選,其冷清與蕭條,與超市裡的繁榮猶如冰火兩重天。

讀書之無用

 不過仔細一想,我又為自己的驚訝感到可笑了——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在此物利佔盡上風,權勢與金錢當道的年代,除了那些必須拿一紙文憑的學生,誰還願意讀書呀?讀書還有什麼用嗎?過去,人們點燈熬夜,夜夜苦讀,是因為社會推崇知識,尊重才學之士,現在情況變了,受人禮讚的是權力與孔方兄。僅憑讀書,已經不能讓人平步青雲,也不會使人錢包豐滿,所以人們為何還要讀書呢?在這樣一個溽熱的夜晚,人們當然要扶老攜幼,全家出動,到超市裡購物納涼,其樂融融,誰還想到要去買和讀那些沒用的書呀!

 前一段時間,全國豬肉和雞蛋價格暴漲,引來好一陣騷動。坊間議論紛紛,新聞媒體連篇累牘報道,連國家領導人也親臨市場調查,有關部門更強調要動用國家戰略儲備肉來平抑市價。恕筆者孤陋寡聞,我這是第一次聽說國家還集中儲存豬肉,並且是「戰略儲備」。在此,我想到的是,與全國圖書價格持續多年的上漲相比,豬肉價格近期的上漲幅度,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罷了,卻從來很少有人談及,更沒有鬧出這麼大的動靜。箇中原因,當然也好理解。「民以食為天」嘛,家家戶戶都要吃飯吃肉,肉價關涉到億萬民眾的直接利益,牽扯到經濟形勢與市場供求均衡,關係到政府的形象,極而言之,肉價甚至可以攀升到政治問題的高度,而圖書價格,畢竟只是少數讀書人的事情,其份量怎麼能與豬肉和雞蛋相比呢?

 筆者不才,活在而今,既無討好攀附權貴之巧,又無打拚商場之勇,連引車賣漿者流都蜂擁而入的股市,也僅在隔岸觀火,至今對是否踏足其中仍猶豫不決。在芸芸眾生紛紛遠離書本(有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國民閱讀率已連續6年走低」數據為證)的時候,還抱著一些書本癡讀,還幾天不逛書店就心癢,還以把幾篇小文發表在報刊上為榮。記得8年前,為找一本關於康德的書,我托幾個在大學工作的熟人去學校圖書館借,他們見我還讀這樣的書,均瞪大了眼睛,像看外星人一樣看著我,我只好自嘲:「沒讀過大學,書沒看夠,實在抱歉,給各位添麻煩了」。書借出後,他們邀請我去搓麻將,我老實說自己不會,從沒有玩過,估計他們心中又吃驚了——現在還有不會玩麻將的人?後來,我聽說他們幾人陸續調離了學校,現在,他們中間的一位已經是省政府秘書處的處長,另一位則是省財政廳的副處長,最不濟的一位,也已是市直機關的主任了,而我,還不過是一家報紙的普通編輯。

讀書之不利

 依據我的經驗和觀察,讀書現在豈止無用,簡直是有害,耽誤人們幹正事。人凡讀了些書,便略有知識,一有知識,人便會用來比照和分析現實,便會對各類人與事物產生自己的見解,見解多了以後,慢慢形成觀念,就不太容易人云亦云,就不大聽人勸告,就喜歡分辨是非、高低,這就比較麻煩,也離「沒運氣」和倒霉不遠了。眾所周知,中國乃「行政主導化」之國度,各種資源與利益皆由權力來支配。掌握權力的人,大凡自從手裡有了權,其眼睛和耳朵均會發生神經性變異,那就是樂見躬背哈腰之人,喜聞阿諛奉承之聲,再也看不慣耿介正直之士,尤其聽不得質疑反對之言。而讀書愈多之人,一般來說,見解和觀念也愈多,觀念多了以後,性情也隨之變化,容易固執己見,不願隨波逐流,控制不住的時候,就把自己不同於上司的意見說了出來,而且不看官員臉色以及時機、場合,這當然不會叫上司高興,會讓上司覺得你是在跟他故意作對。偏偏現在掌權者最擅長並喜好「以人劃線」,一旦你被他劃入「不是我的人」之列,你就基本完蛋了。如果你在政府機關,你將永遠陞遷無望;如果你在學校,高級職稱的評定你肯定沒戲;如果你在企業,月度和季度的獎金數你最少;如果你在新聞單位,你的作品評獎注定年年落榜。怎麼樣,你還讀書嗎?你還敢讀嗎?什麼「開卷有益」,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什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你可要弄清楚,那可都不是眼下的事情。

書界之怪狀

 不過,似我這樣不求上進也不愛打聽閒事掙錢夠花了就行的人,除了讀書,還能幹些什麼呢?而且,隨著年歲漸長,許多事情都看淡了,也似乎看得更清了,更覺得人生在世,惟自己安寧舒心最好。所以,對清代戲曲家唐英的詩句——「未能隨俗惟求己,除卻讀書全讓人」——我是頗有同感的。

 然而,近年購書閱書之樂也漸少了,往往在書店一逛幾個小時,卻淘不到一本自己真正想買想讀的,只好空手而歸。細心思量,其因甚雜。一些裝幀雅致、氣派不俗的書籍,多冠有堂皇的書名,以前是很能吸引我的,可被誆騙的次數多了,知其內容多為濫竽和殘絮,現在我是不大去碰的(這類書在我時常瀏覽的文史哲書籍中還不少)。而有的書,翻翻前言特別是目錄,也就知其大概了。不少作者花了極多的心血,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苦耕勤梳,精雕細琢,可寫出的書與當下現實和我關心的事情相差太遠,我只能敬而遠之。還有一類書,常見於翻譯過來的文本,內容不錯,譯筆也佳,可書頁排印鬆散,行距甚大,留白過寬,明顯是把原作者的小冊子硬是弄成厚厚一本書。書的頁碼多了,書價自然就貴,出版社藉機謀利的企圖,由此可見一斑。這種事情和出版者的心情雖然可以理解,但我現在一般是不予支持了。

 現在是經濟為中心的時代,經濟學雄踞「顯學」已有多年,書店裡,經濟學著作也赫赫然佔據要衝。可買與讀了多年此類書籍後,有些事情我卻越發搞不懂了。我想,經濟之謂經濟,至少還有經世濟民之意,可現在的經濟學著作,多為宏觀高蹈之言,很少有站在普通民眾立場上講話的。比如,幾千萬下崗職工的存在及其生活,是否也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他們每月僅有幾百元的收入,這對國內市場的消費和供需均衡有哪些影響?他們的出路在哪裡?國家與政府應該給予他們什麼樣的補償?這些問題就很少看到經濟學家的研究和專著。再有,半年來,「流動性過剩」這個名詞忽然流行了起來,到處都有專家用這個詞解釋股市漲落及經濟走勢,我一位朋友一語道破:所謂「流動性過剩」,不就是通貨膨脹嗎?對呀,這麼明顯的事情,連普通人都看得非常清楚,為何還用一個學術名詞來給大眾和社會施「障眼法」呢?我真的不懂,那麼多的經濟學家,怎麼就不能有一位挺身而出,用普通民眾通曉的語言,來解釋關係到每個人身家安危的經濟態勢呢?

 夏天難過,夏夜更煩人,原先還有幾本書陪伴,現在,可供如此消磨時間的書也少了。忽然心有所想,拉拉雜雜寫了上面這些文字,所為無它,惟願我們的各科學者及出版社多寫和多出些好書,在下這裡先施禮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