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耀
節目製作人員為了搞話題,自編自導了一個紙皮小籠包事件,對新聞機構的名聲有很大影響。觀眾認的是電視台的招牌,畢竟節目外判也得有自己的收貨標準,這個批評沒錯,不過當中也存在實際操作上的困難。外判的好處是人手充裕,個別製作人不需要為了趕播出時間的死線,對重要話題只來招蜻蜓點水,但要驗證節目的內容的真確性則並不容易。
首先是記者有道義保護消息來源,社會性題材雖然敏感但不涉國家機密;大家都知道依行規辦事。何況過往習慣了揭發社會陰暗面所帶來「羅賓漢」式的稱譽,電視台嚐了不少甜頭。今次繪聲繪影設局,用紙皮泡水做假小籠包,比起頭髮做豉油及假雞蛋等,更容易令人入信真有其事;電視台因勝利沖昏了頭腦,中招自不待言。這則「新聞」一經報道,大家都信有其事,自招時反倒有點半信半疑,可見從表面看其可信度相當高。
電視台固然有責任及義務驗證節目內容。但如果多設一個部門,一方面架床疊屋令機構臃腫,又會令人以為明刀明槍實行新聞檢查,要如何達致平衡殊不容易。總是當事人有心設局,即是要核實也並不好辦。試想事件是由內部工作人員一手包辦,要識破也不容易,如果內部要設個審查部門,那麼又有否需要另設一個審查部門去審查這個審查部分有否履行職務?如此一層審一層新聞機構豈不是成了審查機構?
許是如此,在還沒有得到保證以前這類節目還只有暫時打住。一個專門揭假的節目也被揭發內容有假,是何其的諷刺?問題是過去眾多被報道的案件當中,真實性有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