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鎏金銅龍柱釋迦牟尼像。
章 雋
7月25日至9月24日,兩個月的時間,香港有個難得的展覽,這裡說的不是「國之重寶」展,而是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專題展覽——「中國考古新發現」。展品都是中國考古學界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是了解和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豐富實物資料,展覽大致分成四個部分:一、文明探源: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史前文物;二、王陵風采:顧名思義,就是歷代帝王陵墓出土的文物;三、大唐風韻:因為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所以唐代文物自然體現了那個時代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四、水下珍寶:唐宋以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中國的商品特別是瓷器大量運往阿拉伯和歐洲,中途難免有船隻遇難沉沒,近年水下考古技術發展,考古學家讓數量甚鉅的水下珍寶重見天日。
其中有幾件展品很有趣很特別,讓人想到一個著名的民間傳說。《白蛇傳》有個悲傷的結局,勇敢的白娘子最後被和尚法海用法術鎮在西湖旁的雷峰塔下,終身監禁。後來在明代雷峰塔遇上兵火,木製結構被燒掉,只留下磚石部分。民國年間,1924年,因為年久失修,雷峰塔終於倒塌,魯迅先生專門寫了一篇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很高興被壓迫了幾百年的白娘子終於得到自由。
雷峰塔下有沒有白娘子,也許有,只是我們的凡胎肉眼看不到她逃離的身影。那都有甚麼?在2000年,當局決定原址重建雷峰塔,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及地宮進行考古發掘,從地宮中清理出大量珍寶,其中沒有囚禁白娘子的缽,但的確帶著濃厚的佛教色彩。包括用金棺供養「佛螺髻髮」的純銀阿育王塔、銀鎏金盒、銀鎏金鏤空墊、銀鎏金腰帶、銅鏡、銅錢、玻璃瓶、絲織品等供養品。還有玉錢、玉龜、料珠、瑪瑙飾件、銀臂釧,其它部分包括鎏金銅佛像、銀腰帶、玉觀音像、玉童子像、貼金木座、經卷等物。地宮內壁還貼著小佛像、比沙門天王像。
難怪法海要把白娘子鎮在這裡。
有人會問,說了半天地宮,地宮是甚麼?這要從佛塔建築結構說起。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佛塔也隨之傳入。歷代中國塔的形式與建材多變,全然異於僅作為墳塚之用的印度塔前身,從木製、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密簷式塔,花塔,到喇嘛塔,金剛寶座塔等,塔在中國發展為更加高大挺拔、氣勢雄偉的中西合璧建築。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其實,如果真是在平地上建築的話,萬丈高樓肯定會倒塌的,建築學的基本常識是,建築除了地面以上部分外,還要在地下先打地基,佛塔做為古代的高層建築更是如此。佛塔平地地面以上的塔身被稱為天宮,而地下塔基部分就是地宮。
過去人們注意地宮部分比較少,但隨著二十年前陜西法門寺地宮中供養的佛骨舍利被發現並在海內外引起極大反應後,考古學界對封堵在天宮與地宮中的文物就越來越重視了。雷峰塔地宮文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發現的。
這次在香港展出的雷峰塔地宮文物有:鎏金銅龍柱釋迦牟尼像、玉善財童子、銀鎏金雙鳳對舞紋盒、銀鎏金鏤空鴛鴦鴻雁紋墊,都是五代時期(西元907—960年)的文物。
鎏金銅龍柱釋迦牟尼像由背光、蓮花座、盤龍柱、須彌座、方座五部分組成。佛作螺絲髮髻,面目豐滿,雙目微閉,面帶微笑,身著通肩長衣,盤腿端坐於蓮花座上,右手作說法印。在背光的襯托下,顯得威嚴與安詳。蓮花座下由盤龍柱承托。這尊佛像的造型世間罕見,龍是中國本土文化的象徵,而佛教是外來文化,佛像的出土代表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極具研究價值。
玉善財童子以新疆和闐玉為料。童子臉部作羽狀眉,丹鳳眼,大鼻小嘴,身著寬衣寬袖,手腕纏臂金,腰間繫帶,腳踩祥雲。玉板底座,表面飾有象徵佛教的「九山八海」圖案。這件文物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玉童子形象。佛經中說,善財生時,家中有珍寶湧出,故名善財,後經文殊菩薩指示向53位「善知識」請教佛法,終於成佛。故事中善財是拜謁觀音受教化成佛的,所以他也會以觀音左侍的形象出現。
銀鎏金雙鳳對舞紋盒、銀鎏金鏤空鴛鴦鴻雁紋墊則顯示了當時極高的金銀器工藝水平。
雖然雷峰塔的展品只有四件,但對佛教藝術和《白蛇傳》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看看,帶著大唐餘韻的佛教藝術的真面目,或者,當年囚禁了白娘子數百年的是怎樣一個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