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婉嫻表示,圍村居民的賠償及安置計劃至今未落實,有違政府「先安置後規劃」的承諾。本報記者高仲明 攝
【本報訊】(記者 施篇)對於日前有報道指市建局計劃在衙前圍村建15米高平台,以興建兩幢40層高的住宅,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認為方案有違文物保育方向,並質疑市建局有關言論欺騙村民信任,有「扯貓尾」之嫌。她批評,居民的賠償及安置計劃至今未得到落實,做法有違政府「先安置後規劃」的承諾。
陳婉嫻指,「市建局消息人士」早前的言論否定了圍村「先安置」可行性,與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的承諾相悖,令村民期望落空。她批評市建局計劃日後將兩幢高達40層的住宅建築於15米高的平台上,只為3米高的村屋留下一條罅隙,令古跡被迫成為「衙前圍豪宅下的後花園」,既有違文物保育方向,又或會遮蓋整個東九龍的入風口。
指違「先安置後規劃」承諾
她又表示,如果特區政府要「強政勵治」,應統一官方言論,否則有「扯貓尾」之嫌。她透露,自己曾於日前邀請市建局行政總監林中麟參與辯論,然未獲對方應允。她質疑道:「究竟是政府話事還是市建局話事?」
陳婉嫻續說,居民至今仍未知賠償及安置方案,有違政府「先安置後規劃」承諾,且市建局從未就重建計劃與村內居民簽訂任何形式的合約,無形中為發展前景造成了很大的變數。她透露,村民現時的意見分成兩派,有居民不希望清拆圍村,但亦有人指村內部份建築太舊,贊成遷拆。
鄭炳鴻憂苟存文物變裝飾
中大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則呼籲政府控制發展模式,不要重蹈西九龍的覆轍。他指出,圍村重建的地積比率若達9%以上,建成後的樓體連同天台必然高達數十米,可能造成屏風效應。他建議政府可轉地積到其他地方,將比率分化,以保留圍村風貌。另外,圍村作為香港起源的關鍵性地標,若未能獲得整體保育,村內部分苟存的文物將變得像「裝飾品」,喪失了本身的尊嚴和歷史教育價值。
工聯會黃大仙區議員林文輝指出,本港目前未能顧及古跡保護方面,重視了「點」卻忽略了「線」和「面」。他希望政府不僅盡快安置居民生活,更要進一步尊重區議會的意見,以合理的方式保育文物,「讓天后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