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故宮誤刪《清明上河圖》真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8-07]
放大圖片

顏軒宗

 眾所周知,有「中國第一名畫」美稱的《清明上河圖》乃國之重寶,坊間仿本偽本流傳甚廣,而官方承認的唯一真本是出自於北宋畫師張擇端之手。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畢業校友盧廣鋒先生在「千秋一卷上河圖」講座上提出這張真本並非原稿,真正的原稿已經被修改了。

 其實,首提此論的不是盧廣鋒先生,而是中國古代書畫鑑賞家、炎黃軒的主人王開儒老先生。那《清明上河圖》究竟被誰刪改了,王老先生又是怎麼發現的呢?

 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翰林畫師張擇端創作了《清明上河圖》,然後此畫四處流轉,曾收藏於王宮寶庫,曾流落於市井,1950年之後,就一直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專用藏畫畫窖裡。王開儒對《清明上河圖》素有研究,而且畫藝了得,故宮博物館邀請他複製原畫,他欣然接受了。

 在複製過程中,細心的王開儒發現畫的開卷處有隻驢沒有了身體,只剩頭顱懸空飄著,這意味著驢頭後面的絹已受損,可能是由於保存不慎造成的。在原畫複製成功後的翌年,即1998年,他在故宮博物館查閱《清明上河圖》的有關檔案,看到檔案紀錄了故宮博物館於1973年重裱原畫時刪除此絹。

 為何要刪除此絹呢?故宮博物館原副館長楊新在榮寶齋畫譜《清明上河圖》序言中寫到:「原在老翁背後柱之旁殘缺一大片,原絹已失,到明末清初揭裱時餘畫一尖嘴立牛,正在張口嘶叫,殊礙原畫意境,故1973年新裱時揭下,留存歸檔,不再復原。」

 王開儒不解,向博物館要求拍攝一張刪除部分的菲林,故宮滿足了他的這一要求。他拿著菲林細心研究,發現刪除部分上除了有那隻所謂的「尖嘴立牛」外,還有一段土牆和茶館的一角。現在我們看到的原畫中,那段土牆和茶館的一小角是完整的。王開儒很困惑,既然專家認為刪除部分不是原畫,而且有礙原意,那為甚麼故宮在修補原畫後又重新畫上被刪除的土牆和茶館一角呢?這分明是自相矛盾。

 王開儒又找來了1973年原畫重裱前,人民美術出版社複製的《清明上河圖》。他用放大鏡放大圖片,看到被刪除的土牆和茶館一角與周圍的景物銜接得很好,一氣呵成,沒有任何斷點和被修補過的痕跡,故認為被刪除的不是補絹,而是原畫。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他又將《清明上河圖》全圖的膠片和刪除部分的膠片交給中國紡織科學院研究檢測中心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兩塊絹布的形態效果沒有區別,殘片上也沒有別的附著物,那表示故宮刪除的根本就是張擇端的真跡。

 故宮博物館原副館長楊新馬上澄清,1973年重裱《清明上河圖》的時候他們確實從原畫中取下一塊畫有「尖嘴立牛」的絹。經過專家多番檢測研究,這塊絹被證明是補絹,故宮博物館特別為此召開了聽證會。民間個別人士也同意楊新的講法,覺得僅憑照片鑑定補絹和原畫質地相同的方法不可取,用質地相近的絹布補畫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對於王開儒提出的其他問題,他們都和楊新一樣,無法解釋。

 後來,王開儒出書《清明上河的千古奇冤》,紀錄了故宮誤刪真跡一事。書中還指出,《清明上河圖》原有補丁共80多個,分布全畫各個位置。在1973年重裱過程中,故宮共做了50多處改動,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上述的一塊。不過,所有的改動都保留在故宮博物館的書畫檔案中,如果日後要翻案,故宮博物館就無法「耍賴」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