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北京蝶之舞音樂劇劇團成立;劇本、音樂漸漸初稿完成。
2005年9月,40多名演員進入劇組開始排練。
2006年10月,該劇第一幕已經排完後。
2007年7月,《蝶》劇東莞首映獲得空前成功,突破了過往白玉蘭戲院平均座率。
但是,《蝶》劇的誕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06年該劇成型後,加拿大的音樂劇首席導演吉勒·馬嗚就指出,劇本缺乏故事性,音樂偏歌劇了,需要動大手術。他直言不諱地對李盾說:「不改,能演7場,改後,能演70年。選擇哪個?」。
吉勒·馬嗚執導的作品曾多次在國際獲獎,如1987年的《哈姆雷特——機器》在蒙特利爾市舉辦的美國戲劇嘉年華節上獲最佳製作概念獎;音樂劇《唐璜》在2005年蒙特利爾豪華戲劇節上獲最佳演出和最佳導演獎;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也包攬了法國戲劇多個獎項。
面對辛苦排演的作品被否決,當時有的主創人員並不能完全接受吉勒·馬嗚的意見,並且,選擇修改劇本,需要付出了上百萬元甚至幾百萬元的代價。但是,李盾明白,辛苦不等於藝術,藝術需要靈感,靈感來自創新,創新來自不斷自我否定。面對沒有選擇的選擇,《蝶》選擇了大改。
李盾表示,大改的過程也是學習和運用國外音樂劇創排流程及經驗,為中國的音樂劇製作提供一種可資借鑒的標準,與國際接軌的過程。
《蝶》的選擇其實又何嘗不是人生的選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即便損失過去的一切,也要選擇通向成功之路。如果拘泥於過去的投入而放棄新的嘗試,本身自然孕育著更大的風險,成功與失敗也就發生了顛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