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反對派的協調機制難見成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8-24]

張志剛 資深評論員

 對於港島區立法會補選,反對派因各有需要協調一人參選,社會上有不同的意見。從民主原則來分析,固然有其見解,但從實際的運作上,也存在很大的技術困難。

 一些學者和評論員引述歐美等地的初選經驗,希望作為今次補選的參考,但實際上歐美的經驗,對今次的補選並不適用,其參考的意義不大。

反對派無足夠時間和資源準備

 首先,那些歐美選舉經驗都是行政首長的選舉,美國是選總統,英國是選首相。行政首長權大位高,所以花在選舉的時間和資源也比較多。美國明年底大選,但民主、共和兩黨的初選提名,已經沸沸揚揚地鬧了幾個月。一些有實力的參選人,在籌款方面全力進行,數目以千萬美元計。他們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就是為了大選前的初選,初選的籌備和進行時間超過一年。但香港即將進行的是立法會議員選舉,而且是只有幾個月任期的補選,試問社會和有關政黨可以撥出多少資源去搞一場有規模,而且準確可靠的補選初選?如果傳言屬實,補選在十二月初舉行,距今只有三個多月,反對派可以用多少時間去準備一個有充分諮詢和代表性的初選?

反對派各候選人互不相讓

 選舉的本質和客觀條件固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香港的反對派,不是像民主、共和兩黨,保守黨和工黨般的單一政黨,政黨有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是法律承認的組織和法人,其權力和利益也有清楚的界定。而最簡單的方法,由所有黨員直接選出代表,又或者政黨內有權威性的組織,可以推舉代表。香港的反對派,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統稱,連聯席會議的模式也及不上。沒有界限,沒有定義、更沒有權威組織,那又如何挑選候選人?每個政黨政團的黨員人數不同,每個單位的實力也不對等,在選舉中可產生的影響力也不一樣,除非整個反對派內意見一致,並無爭議,那就可以順利產生唯一的候選人。但一旦出現了分歧,就好像現時何秀蘭、甘乃威、黃毓民、勞永樂的名字一大堆,實力平均,各不相讓,那麼反對派就不可能有一個大家都接受的挑選機制來推舉共同的候選人,尤其是每個候選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目的。

 最有效的篩選機制,就是眾望所歸。如果存在一個眾望所歸的人選,那就可以順利選出。如果實力平均,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一點機會,那就不會相讓。如果某些候選人不以今次勝選為唯一目標,而視作下一次全港分區投票的熱身運動,那就更非執意參選不可。今次補選的任期只有幾個月,建制派和反對派的一席增減也不構成變天的後果,而政改方案也不會在本屆立法會任期之內提交,那就大大削弱了今次補選誰得誰失的重要性。既然得失不是那麼重要,有志在下屆出選的人物,利用今次補選來叼叼光、熱熱身,可能意義更大,就好像民主黨的甘乃威。在真正上戰場之前,在補選熱身,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又焉會輕易放過?

反對派候選人質素不敢恭維

 如果反對派真的要篩選,那就不要只是迷信民調,而要在候選人的質量上好好把關。好像已表示有意參選的何秀蘭,卻提出遲交差餉的餿主意,那根本不夠條件當議員。且不說此舉會破壞香港的財務穩定性,建議基本上是自相矛盾,何秀蘭只是建議遲交差稅餉,而不是不交差餉,遲交還是要交,而且起碼多交百分之五的遲交附加費,這個數字,遠比香港存款利率要高,所以市民遲交差餉,只代表向政府多交差餉,於市民有損,於政府有益,那又何來抗議的功效?當了六年立法會議員的何秀蘭,連這麼簡單的道理也想不通,那反對派無論用甚麼篩選機制,她也不應該選得上!(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