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服務業北上 無力博弈官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8-28]
放大圖片

 ■CEPA限制港資電訊業只能從事窄範圍的增值服務,而不能涉足基礎業務,以致至今尚無一家香港電訊公司進入內地。

——市場雖敞門戶半掩 陋習依然港企難行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羅愛文、劉揚、唐苗苗

 說到CEPA的「未如人意」,20多年來致力研究港商北上營商環境的暨南大學經濟學教授封小雲,特別提到「主體不對稱」。她說,CEPA在貨物貿易時期,港企主要是面對企業;而在服務貿易時期,港企主要面對的卻是政府,尤其是面對政府行業壟斷和行政壟斷。

  「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用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場白來形容這部分香港中小服務企業對CEPA的感受,再恰當不過。

港資電訊 無一進入內地

 比如說電訊,中國基本不允許外資包括港資來開電訊公司,必須和現有的幾家大國企合資,也就是必須跟政府合資。而且,按照CEPA對於香港電訊的業務限制,只能做服務範圍比較窄的增值服務,而不能做基礎服務。因此,到今天沒有一家香港電訊公司進入內地,實在是勢在必然。

 封小雲說:「我們實行的是一種國有公司壟斷的局面」。她曾在香港找過一家比較大型的電訊公司了解過,而這家公司明確表示:「我們進去沒什麼意思,因為它只許我們做增值業務這一塊,基礎部分被政府卡住了。」

 其他的公用事業,也都是政府把住「許可關」,不是輕易可以進入的。「這個博弈過程跟製造業是不一樣。製造業開放得非常徹底,它不需要政府的許可,而服務業則是港商在跟政府博弈。」

第三產業 政府成供給者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對當地名牌、商業名譽的認定,都是中介機構在做,而且是憑自己的專業水平和不偏不倚得到高度的市場認同。但在中國內地,名牌認定都帶上了官方色彩,包括協會都是半官方機構,這就扼殺了中介機構的生存空間。何況,大陸的中介機構大都與政府部門的盤根錯節,且多按照官方模式經營。教育、法律等第三產業的進入內地都涉及與政府協商的問題,這與香港是很不一樣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