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洪永起
開場白,我們得回顧那個已經結業的影藝戲院。18年歷史並不算長,卻是香港觀眾欣賞中國電影的主要窗口,尤其近年本港的戲院商努力拓展「勢力範圍」,在不同地區「插旗」,各戲院亦紛紛重新裝修,以戲院設備、熱門電影搶客,影藝曾是觀眾唯一可以接觸中國大片以外電影的地方。
《上學路上》、《花腰新娘》、《雲水謠》、《光影童年》……許多中國「小」電影,在影藝戲院銀幕上出現。戲院結業後,記憶所及,去年看過的中國電影,似乎只有《落葉歸根》一套。
於是,每年一度的「中國電影展」,為中國電影在香港的缺席,填補了虛位。
在這裡我們不談「華語片」概念,亦不說「合拍片」,中國電影展該是純粹的內地出品。今年影展選映了過去一年的其中十部影片。從電影的題材跟風格,不難看出主辦單位力圖呈現出中國電影不同的面貌——或紀實,或嚴肅,或輕鬆,或調侃,或獨立製作,或商業味濃,或大明星領銜,或由新導演初試啼聲。
大學生之選
先不從開幕電影說起,記者反倒留意到,十部參展影片中,有一半作品曾在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亮相;去年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天狗》,也是第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得主,亦是這次中國影展較注目的一部電影。影片以一宗命案開場,三名村民命喪護林員之手,警方展開追查,查案及倒敘護林員遭遇兩條時間線交錯進行,揭發全村非法伐樹,三名死者原是惡霸,不願同流合污的護林員成為村民的眼中釘。
除了《天狗》,今次影展還有4部今年大學生電影節的得獎作品。獲最佳觀賞效果獎的《愛情呼叫轉移》中有一堆熟悉的名字,包括導演張建亞,到主演的寧靜、伊能靜、范冰冰、秦海璐、黃聖依、瞿穎等,如《命運自選台》(Click)般的開場,男主角與妻子分開,遇上賣遙控的天使,每按下一個按鍵,便出現一次截然不同的愛情經歷;《我的長征》從小兵的視角出發,重溫長征路中一家四口的小故事;再次自導自演的馮鞏,在《別拿自己不當幹部》中,描述紡織廠管理200人的工段長,一個兵頭將尾的小角色,以幹部的標準要求自己,卻屢屢得罪並沒有標準的上司而被貶為雜工,冷面馮鞏演出固然保持水準,眾多工廠女工才最搶鏡;《雞犬不寧》寫沒落的豫劇行業,名角也好,閒角也好,都得面對生活的掙扎,於是有人轉行當攝影師賺大錢,有人將白狗點墨扮斑點,當街頭混飯吃的狗販,有人養鬥雞圖望發達,任你怎樣辛辣幽默雞犬不寧,最精彩的卻是豫劇老師傅臨老成親,搭飛機環遊世界去。
從軍事題材的《我的長征》,到商業味濃的《愛情呼叫轉移》,有大紅的冷面笑匠執導《別拿自己不當幹部》,也有旅美演員回國執導拍出《雞犬不寧》的豫劇工作者境況,我們不難窺見,這個由大學生主導的「大學生電影節」,以觀眾角度出發,聚焦了題材風格紛呈的中國電影。
那人那山那馬
中國影展的另一個特點,或者,是缺點——十部影片十個導演數十位主要演員,看來看去,再熟悉的只有馮鞏和《愛情呼叫轉移》中聚集了內地與台灣眾多明星,其餘的面孔給觀眾大概只有一個個的問號。
一個影展,缺乏具叫座力的導演或演員,無疑是個致命傷。即使如《香格里拉信使》一片,那個在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中以本色演繹的真導遊邱林,這次不再是演回自己的真實身份,而是跑到藏區,當上一個帶著一匹瘦馬一年333日在山中兜兜轉轉的郵差。
《那人那山那狗》中清純的劉燁,曾經感動過不少香港觀眾,這回沒有青靚白淨的口靚仔,換上瘦骨如柴的阿叔送信,為了尋找一名考上大學的青年,阿叔在數個村落之間來來回回奔走,最後才發現考上大學的是她而不是他,更大的震憾是,收到通知書那天,是她的結婚前夕。婚後不能上大學,可是藏區好不容易出了個大學生,但男方卻不放人,郵差叔叔偏偏符碌可愛搞笑解決問題,只是……劇情預告,瘦馬未完成送信便病死途中,叫人看得一眶眼淚。
影片雖然參展2007加拿大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邱林可不是很多香港觀眾認識。導演俞鐘的《我的美麗鄉愁》和《我的兄弟姐妹》曾給香港觀眾留下印象,但觀眾記憶中的,恐怕只是參演兩片的陳曉東和梁詠琪。
請記住陌生的名字
開幕電影《五顆子彈……》遠赴新西蘭找來主導《魔戒》特效的WETA Workshop進行後期製作,雖然效果不及同一公司負責的其他荷里活電影,但影片同時找來澳洲和香港的特技攝影師、曾在荷里活任特技指導的特技總監,不難看到中國電影尋求技術方面的嘗試。影片改編自報告文學《生死一線》,老獄警在洪水來臨之際,押著三名犯人前往新監獄,四個人遇上一名鄉村女教師,逃還是不逃,救人還是不救人,影片絕對「政治正確」。
其餘作品如《第三種溫暖》,三名青年導演分別拍攝的三部獨立作,實驗味道較濃;《兩個裹紅頭巾的女人》不看女人,單看雪景已夠迷人;《圓明園》是教師必須留意的作品,尤其是中文科、通識科、歷史科的老師,影片以數碼技術重現圓明園從建立到遭逢英法聯軍「洗劫」的過程,絕對適合當教材。
陌生的導演、演員甚至電影名字,說是缺點,不如說特點更貼合。香港觀眾不熟悉的台前幕後人員,卻貼合南方影業和銀都機構一直的方向,那個影藝戲院尚在的時候,上映的電影,豈不也是香港觀眾陌生的?偏偏在這些陌生的名字之中,往往開出日後燦爛的花朵。只是,在這個只會有更多機會看到大導演作品,或內地與香港合拍的「華語片」,要看其他的中國電影,談何容易?
虛位已設,誰人上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