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設備挽救老字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08]
放大圖片

 ■龍永雄與他的和記蝦醬蝦膏。

 龍永雄原本是做汽車機械工程的,1974年家人不再打理蝦醬業務,他才毅然接手,至今已超過30年了。

原汁蝦膏無添加

 漁民通常會把蝦獲賣給蝦醬廠。工人先把蝦揀洗,利用一天左右的時間連殼發酵。若製成蝦醬,一擔(100斤)約落10至15斤鹽,若製成蝦膏,則會落5至7斤鹽,經曝曬後,再待熱力消散,方可包裝銷售。

 龍永雄記得初接手蝦醬廠時,生意十分暢旺,但自從內地市場開放,廉價的蝦醬由內地湧入,霸佔了市場,加上蝦醬形象老化,令經營變得困難。

 「在內地,9襾的蝦醬才賣5元,我的蝦醬卻賣18元,有些行家更賣30多元。在香港,招聘一個員工,處理蝦原料的加工程序,每天至少要200元,如果在內地,已可請幾個工人了。」

 在1999年,運送蝦原料的運輸船在長洲附近沉沒,龍永雄覺得從海上撈回一些維持生計的工具,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他不得不改變經營方式。

 首先,他為工場添置了加工設備,一部壓模機用以壓製磚塊大小的蝦膏,油壓式裝置一壓,引出6件整齊的蝦膏,取代以往人手打製的工序。此外,也有一部磨製蝦醬的機器。「從工場收回來的蝦醬通常粗糙了一點,要把蝦醬磨得更細,加一點沙糖,令口感更香滑。」

 除了質量控制,龍永雄也懂得建立品牌的重要。「每一個加工程序,我必須親自看得仔細,只因一隻小小的蒼蠅,也壞了牌子的名聲。」把蝦醬湊近鼻子嗅,是一般人買蝦醬時的壞習慣,現在,他把蝦醬樽口封好,為的是衛生,避免人家吃壞肚子。

 有些商人為了使蝦醬看上去更鮮色,在食物中混入桑枝紅。龍永雄為了證明自己產品優質,於是貼上招紙,列明成分,更把自己手機號碼加上去,除了希望人家吃完以後再次選購,也想告訴別人,自家產品沒有糖精或色素,做個負責任的生產者。

小島實業的啟示

 與其說長洲是一個衛星城市,倒不如說像隻一邊翻新一邊航行的孤舟,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出路。

 據2001年統計處的人口普查,長洲南與長洲北共有23,346名居民,06年則有24,312名居民,微升4%,因為不少市區居民遷入長洲,當中最主要的為內地新移民及外國人。

 寧靜及簡樸,令長洲成功轉型為避世樂土,成為現代生活中的「郊遊」勝地。有人會認為無可避免,發展兼顧不了舊行業的生存空間,留不下舊物與自然,但不可不察的是,錯不在舊行業欠缺質素,而是經營者趕不上世界趨勢,簡樸成負累。

 慶發記與和記的故事,讓我們如何改進傳統財產,走上現代社會生存道路—如果香港死抱「金融中心」和「中西交匯地」等牌匾,卻不能掌握世界的新趨勢,最終只會「缺氧」而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