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百花周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親子:神 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16]
放大圖片

文:翁靜晶

 神童,總是令人又愛又恨。

 一方面,望之成為社會棟樑;同時間,也有不少人心生妒嫉,挑其過失,或冷嘲熱諷。

 古時,陳韙對孔融之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人人都聽得出其酸味!陳韙如此指斥小兒,胸襟有限,可惜的是,被稱為天才兒童的孔文舉,其回應也不見得妥當︰「想君小時,必當了了!」一味牙尖嘴利,卻是「沒大沒小」,得罪人多,稱呼人少,又怎能建功立業!

 結果,長大後的孔融,雖當上高官,卻常發表反對曹操的言論,曹操因而憎恨他,將之借故殺誅,當真應驗了「大未必佳」之說……

 待人接物之道,仍是成功的重要一環,欠缺此技巧,任憑比天高的才華,亦難成大事。中國早在三十年前,已發展神童教育,其經驗值得香港參詳。

 七十年代,中國出了三個全國震驚的神童,分別是十一歲的謝彥波、十二歲的干政和十四歲的寧鉑。

 寧鉑,更是當中表表者。他於兩歲半時,已能夠背誦三十多首毛澤東詩詞,三歲學懂算術,四歲學會四百多個漢字,六歲開始研習中草藥,八歲能下圍棋等,才華之優越,世間罕見。一九七八年,寧鉑十四歲,其父親的一位好友,向國務院副總理方毅推薦其才,副總理大感驚訝,命令「中國科技大學」派人研究,最終將他破格收入大學,更為他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

 消息傳開了,中國各處遂興起了推舉神童之風,最終獲選入讀「少年班」者有十多人,包括謝彥波和干政。

 不幸地,三人日後的發展,卻不順利,這或多或少與其交際技巧有關。

 干政和謝彥波,對物理學有很高的天份,國內學術界曾認為他們終有日會奪得諾貝爾獎。

 豈料,謝彥波十八歲入讀博士課程,卻竟因開罪導師,導致不能畢業!之後,他遠赴美國普林斯頓求學,跟隨著名教授學習,惟他未能汲取先前教訓,其畢業論文的主題,竟是批評教授的錯誤之處,可想而知,他又再次空手而回;干政的經歷和他類似,都曾就讀於普林斯頓,也是和導師關係不佳,最終也未能拿到博士學位。

 後來,謝彥波當上普通物理教師,干政近年患上精神病……

 寧鉑的情況比較特別,他入學後表現怕羞靦腆,對課業興趣不大。漸漸地,他把注意力轉向星象、宗教、氣功等方面,後來出家當了和尚,現在成了深通佛學的高僧。他是否到達了凡人不可及的境界,真正成就了大智慧?姑勿論如何,此非國家當初培訓他的原意……

 當然,「少年班」也出了不少人才,如現任微軟副總裁張亞勤,及發明世界最小納米碳管的科學家秦祿昌等等。這也證明了,神童的成敗,只差一線。

 性格對命運的影響,比智力來得更大。欠缺了人緣,縱使是難得的優才,仍無法成為俊傑。眼看小神童對記者說「課程太易」、「沒有心機上課」……心內浮現一陣擔心。或說這是童言無忌,但是隨年歲俱增,其說話的態度會否十年如一日?

 數字在他眼前大概不算甚麼,如何做人處世,才是他最重要的一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百花周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