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路政署代表昨日出席離島區議會,席上討論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建議選址的三方案。本報記者劉國權 攝
【本報訊】(記者 郭曉樂)港珠澳大橋港方口岸選址漸露端倪。路政署港珠澳大橋香港工程管理處處長鄭定寧在離島區議會上透露,在顧問建議的3個港方口岸選址方案中,以興建於機場航天城東面水域最有利於與機場互相配合,產生協同效益,對環境的影響亦較少。當局會就該3個方案進行環境評估,以確定各建議方案在環境方面的可接受性,而在下一階段,署方亦會按照環境影響評估條例進行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以制定相應的緩解措施。
路政署於5月下旬委託顧問工程公司,為港珠澳大橋港方口岸進行選址及深化的布置研究,署方昨日就上述提及的3個選址方案,諮詢離島區議會的意見。
將進一步環境評估
經過考慮各選址方案的限制和特性後,路政署建議挑選位於區域1,即設於機場以西的人工島;區域2,即設於機場航天城東面水域;區域3,即在擬建大嶼山物流園的選址西面填海興建,作進一步的環境評估研究。
鄭定寧在會上說,建議在機場西面興建人工島以及機場東面水域的填海方案,即區域1及區域2均不影響機場日後因應需要而可能興建的第3條機場跑道,其中建於區域2會更有利於與機場互相配合,產生協同效益,有助香港國際機場鞏固亞洲區航空樞紐的地位;而其選址遠離大嶼山海岸線及東涌新市鎮,對市民、環境及海豚的影響較細,在環境、運輸與規劃方面較為可取。
不過,由於需要重置受影響的機場沿海設施,包括海天客運碼頭及海運碼頭,其口岸的建造時間相對其他方案比較長。
盡量減少影響生態
至於區域1與區域3的擬建方案,鄭表示,雖然它們各有優點,並在生態環境方面均可取之處,但它們均在交通方面有不理想之處(見表)。
會上,區議員對路政署建議的意見主要分為兩派,有一半發言議員支持在區域1,靠近石散石灣的修訂方案,即以填海和開山的混合方案興建人工島,以減低機場水道水流的影響及對石散石灣沙灘的沖蝕,並直接對大嶼山的經濟帶來效益;另一半發言議員則支持區域2,認為有助與機場產生協同效應,推動本港的旅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