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指出,泳棚在香港歷史悠久,早在1910年,香港並沒有太多的公眾游泳設施,所以漸有泳會在港九及新界,一些可供游泳的岸邊搭建泳棚,方便巿民暢泳,加上當年由於文娛康樂設施匱乏,故極受普羅大眾歡迎。
竹搭棚屋 依山而建
在昨日發生泳客遇溺意外的泳廬泳會附近,亦即現今的堅尼地城尾巴士總站西面的沙倉球場位置,在上世紀亦有不少泳棚,其中較著名的兩個,一名鐘聲、一叫金銀,均為當年港島草根市民炎夏消暑的好去處。不過,隨幵地區發展,兩者均早於70年代經已拆卸。
當年的鐘聲泳棚是公開的,金銀泳棚則是專招待金融業界會員使用。所謂泳棚,就是用竹搭成的一所棚屋,從域多利道山腰落去海邊之一段斜坡斜路,也是用竹搭建而成的竹棚路。
區議員:應保留泳棚
有研究本港歷史專家表示,泳棚在60年代開始逐漸衰落,「主要是由於政府填海,加上交通日漸方便,很多人都改為到較舒適的泳灘,例如淺水灣和清水灣,所以不太多人喜歡到泳棚。」
中西區區議員甘乃威認為,有地道色彩的泳棚應予以保留,不過,政府亦應投放資源加強監管,他會考慮在區議會提出討論有關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