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洪 居港大陸海外學人聯合會副主席
政府「政制發展綠皮書」發表兩個月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由於「綠皮書」關乎香港社會政制發展大局,關乎香港的穩定繁榮,本人感到有責任發表見解,與各界共襄發展香港民主政制的盛舉。
有人批評「綠皮書」沒有給出明確的方案和時間表,但「綠皮書」在第一章便講述了其目的在於「廣泛收集社會各界對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普選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的意見」,若「綠皮書」給出方案和時間表,就失去了諮詢意義。所謂選舉方案,關於行政長官方面不外三類,即維持現有的800人選舉委員會的方式,或將選舉委員會的規模擴大,或直接普選;關於立法會議員方面也不外三類,即維持現有的普選比例規模,擴大普選比例規模,全體議員普選。至於時間表的可能性方案就更是眾所周知的了。那麼,什麼樣的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才符合香港社會的現實和未來呢?
遵循原則 照顧現實
香港政制發展的原則,一是「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二是「循序漸進」。香港的實際情況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雖然香港有著與內地不同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但「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回歸十年來,隨著內地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兩地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港人的心靈回歸的步伐亦是漸行漸近。
其次,回歸十年來,香港經濟經歷了這樣那樣的風風雨雨,起伏跌宕,但在全體港人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央人民政府以及全國人民的支持下,終於重新走上了復甦之路。但香港的經濟轉型還沒有完成,社會還有著不和諧的現象,經濟發展也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香港社會更應該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與內地及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聯繫,增強自身實力並為香港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做出完善的規劃。這一切,都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回歸十年民主發展有目共睹
其三,回歸十年來,香港的民主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立法會由地區直選產生的議席,88年是20席,00年是24席,04年則增加到了30席。但香港社會的民主意識並不成熟,一位政治人物可能在某一地區通過多年服務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卻得不到足夠的選票。相反,另一位政治人物則可以依靠其所謂明星效應,得到足夠的選票,儘管選民說不出該政治人物到底為自己做過些什麼,能做些什麼。
其四,在回歸前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香港的工商業以及其他專業界別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並無特別需要在體制中尋求自己的代言人。隨著回歸以來港人治港的發展進程,各界人士越來越積極參與到政制建設中來,使得各界人士漸漸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中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這與傳統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同界別的利益相關者直接尋找職業政治人物作為其代言人的行為還有相當不同。
政制發展不能一蹴而就
由上可見,香港的政制發展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謂「循序」,首先就是遵循基本法規定的程序。即行政長官應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說明是否要對現行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進行修改,由人大常委會確定。有關修改經立法會通過及行政長官同意後,再由人大常委會批准或備案。其次要適合香港的實際情況,要兼願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要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三是讓各專業界別從由內部選出他們的代表逐漸轉變為在政治人物中尋找他們的代言人。當然,社會也需要時間和經驗產生各種專業界別的代言人。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作為國際貿易及金融中心的發展,需要一個自由、開放、穩定的環境。以香港的經濟規模以及其在國際金融貿易中的敏感性,香港沒有能力承受因過激的政治變化而引發的社會震盪。這便是所謂「漸進」的要求。至於「漸進」的步驟,即「路線圖」,則應首先在全社會取得共識,才能確定。
社會各界、各政黨應放下過分的執著,拋卻個人及黨派的利益,進行理性的深入的討論研究,設計出有利於香港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政制發展藍圖,同時還要加強和維護社會和諧。應該在付出盡可能小的社會代價條件下,找到最大社會公約數,設計出為絕大多數市民所認受的選舉方案。(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