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二十一世紀青年三貫通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15]

潘國森

 談錫永上師(筆名王亭之是也,取「姑妄聽之」之意)在北京講學月餘後回港小住,此間門人弟子在陸羽茶室為老師洗塵,潘國森將要正式拜師,恭陪末席。故席間無論少長,十之八九都是師兄師姐。

 但若算交誼「年資」,則「老潘師弟」資格反而甚老,所以許多師兄師姐皆甚謙光,反以「潘師兄」相稱,汗顏!屈指一算,自亭老於一九八六年隱居「夷島」(夏威夷),至今前後共二十二個年頭未有見過一面,近年才多了通電話和寫信,但常覺得精神上與老師非常接近,蓋亦日近長安遠也。

 師父笑說我既加入團隊,以後可以學會「橫行」。我回師父說在「粵語文化傳播協會」已橫行一段日子,師父任學術顧問是「精神領袖」,我當主席則等同「政府首長」,權力最高。然後我說更要乘機樹立權威,今後年輕同門要問易學、文史等範疇的入門常識,若見師父在則問師父,師父不在就近則由我代師父傳授「武功」。師父既未置可否,則可以當作默許。

 師父談及馮其庸教授以季羨林大師、馮老自己和談師為三隻豬,這三豬將一新北京佛學界面貌。原來三位皆生肖屬豬(萬不可稱為「肖豬」),季老年九七、馮老八五、談師七三。師父說季老現今以醫院為家,思路卻仍然非常清晰。

 生平與季老最接近的一次,是二零零零年出席北京大學主辦的金庸小說學術會議。因孤陋寡聞,有眼不識泰山,不知季老在學術界的崇高地位,只見這位精神飽滿、衣著樸素老人是一眾貴賓的首席,甚得大會尊重。

 到了拍攝大合照的時候,許多內地和海外的學者都很客氣,互相推讓,叫坐在第一排的貴賓久候。金學研究前輩楊興安博士和我這兩個香港來客「深明大義」,知道應該快點拍好照,免得折騰幾位老人家,於是便當仁不讓坐到第二排的正中位置,剛好在主角「小查詩人」和主要嘉賓季老後面。可惜這幅「風光體面」的合照混在雜物中,不能時常拿出來炫誇。

 最近在網上找到季老提的三貫通。事緣約在一九九九年北京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特別班,選的都是高材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材,當時季老表示兩個貫通還不行,要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兼備才是二十一世紀的青年。差不多一旬以後,不知那班高材生怎樣,他們現在是兩貫通還是三貫通?

 踏入二十一世紀「我老人家」已是中年人,回首前塵,這三貫通還算合格。我主修工程而對文史有興趣,算是文理貫通;取得英國特許語言專業學會的資格,還知道一點歐美文明,算是中西貫通;對國史、古文、經籍有興趣算是古今貫通。如此而已。

 當前香港的教育改革有兩文三語並重一條,自此進一步便算中西貫通,當然年青人除了英語之外,還應按個人能力再多學一兩門語言。又有新的通識教育科,如果這門課辦得像樣,進一步便是文理貫通。

 只是歷史教育不受當今執掌教育的高官重視,必然影響古今貫通。鼎有三足,缺一則不能站穩。願有司兼聽,莫負每年五百億港元教育經費,保留歷史科作為中學必修科,培養二十一世紀的青年。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