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西雙版納州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普及推廣農村實用科技,最終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本報特約記者許雲華 攝
——紓解「學科技難」
本報駐雲南記者 譚旻煦
學會了使用沼氣,既經濟實惠,又方便節能。西雙版納曼短村委會的村民們現在燒水做飯不再用柴火了,這全都得益於科學技術在山村的傳播。選擇來到這個村子採訪,是因為這裡村民學習科技的手法很新鮮—對山歌。
用山歌推廣科技
今年1月份,村裡來了一批科技推廣員,他們想教會村民使用沼氣,可來到之後卻遇到了個大麻煩:這裡的村民多數不太會說漢語,就算會說也只是一知半解。這可難壞了技術推廣員,一開始請了村裡精通漢語的村民來做「翻譯」,可這些「翻譯」又不懂科技知識,講了半天還是一個勁地搖頭。就在中午吃飯時,熱情好客的村民給客人們唱起了歌。這下倒是啟發了科技推廣員。於是,他們試著把沼氣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編成山歌唱給村民們聽。用山歌普及沼氣知識,村民愛聽也聽得懂。慢慢地,村民也把自己的問題用歌詞唱給推廣員聽,一來一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學會了如何使用沼氣。
在村民家,村民一邊示範如何使用沼氣,一邊說起學沼氣的情況,來教給他們如何用沼氣的科技員,他們已不記得名字,可只要說起唱山歌教知識的人,村民們都笑著說,「知道,知道。」
茶農增收 科技立功
基諾山鄉茶地村是個以茶葉種植為主要經濟收入的村莊,村小組組長周白說,今年村裡的平均收入估計可以達到3000元以上,幫助基諾山鄉親增收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科技的力量。
他算了一筆賬,以前依靠原始的種植方法,1畝茶園可以產茶50至60市斤;在茶葉科學種植技術進入村寨後,每畝的產量提升到了200至300斤,按一斤15元計算,每畝收益從過去的750元增至3000元。
在周白家的院子裡,我們見到了新砌起來的一個很大的灶台,做飯時間,這個灶卻閒著,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是專門用來炒茶的。
周白說,這是他不久前才學會的技術活,家裡種的茶葉摘回來,自己學會炒、再經過烤茶以後,就成了毛茶,在市場上,今年價格最高的時候,一斤毛茶可以賣到60元。他還帶我們看了自家才剛剛購進的烤茶專用的烤箱,正在烤茶的是他的一個親戚。他說,通過科技知識的學習,自己家裡人就學會了炒茶、烤茶的技術,茶的品質上去了,價格也上去了,一家人收入也增加了。茶地村有47戶人家,其中5戶人家都配齊了炒茶和烤茶的工具。
科普知識每周學
茶地村去年被命名為科普示範村,村組長帶我們參觀了村裡的科技室,裡面除了《農村百事通》、《農村新技術》等科普雜誌外,還配了一台電視機和DVD機,每周一、三、五都會組織科普學習,茶葉、橡膠科學種植技術的教學光碟被放了又放,每次都還是有村民認真地看,仔細地記。CCTV7則是村民們最喜歡的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