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送科技知識下鄉,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捧。本報特約記者許雲華 攝
解決邊疆群眾「學科技難」,雲南省將用三年時間,實現「三個一」,每村培養1個科技輔導員,每個成年農民每年接受1次以上科技培訓,同時至少掌握1門實用技術。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普及推廣農村實用科技,最終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在一般情況下,要讀書和接受培訓就要到學校,對於山區裡的村民們來說,要出去學習,就會耽誤農活,政府也得加大培訓成本,所以推動起來十分不易。為解決這些問題,在西雙版納州,就有了一所「流動的函授學校」。
曼短村委會小新村唐光明、孔廣華等人前些日子就在村裡「充了次電」,他們說,「學習知識是他們一直想的,可是要放下手中的農活到城裡的去學習是不行的。函授學校辦進村裡,正好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一個月前,他們已經通過了函授考試,幾個人正樂呵呵地等著拿畢業證呢。
函授教育不僅讓他們方便地學習到知識,還根據各個村的不同特點為他們開展不同的培訓。小新村地少人多,糧食產量低,一年的糧食還不夠吃。函授學校開辦「科技種植」課程,教村民們學會科技種田後,畝產提高了,實現了糧食自給有餘。「此外,科技種田還節省勞力,多餘的勞力就可以安心在外打工,家裡的收入也就會隨之增加了。」唐光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