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下派村官與農戶一同研究菌菇生產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林蓉、李東波
福建省級職能部門與中央駐閩機構200多名中共黨員日前已各自趕赴福建版圖中的難為外界所知的不同村莊任職。被派往到窮鄉僻壤的這些人中不乏多名處級官員,今後3年,不論他們原有職務高低,外界對他們的稱呼只有「村支書」三個字。
這僅是福建省根據《關於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若干意見》選拔的第二批優秀中共黨員擔任村官的部分人員。就在他們動身前,福建省在2004年啟動的首批逾4000名下派村官也返回各自原有崗位,他們在3700多個欠發達村的工作顯示了選派村官機制對破解相對後進薄弱村的發展難題具有相當成效。據統計,僅208個省直駐點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006年達到了3151元,比駐村前的2003年增加了1512元,年平均增長24.3%,增幅為全省同期平均增速的3倍。208個駐點村的平均財政收入由駐村前的370元增加到了5.81萬元。
福建農村量體裁衣之舉
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將下派村官機制總結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動聯動、一體運作」,如此龐大的「村官」隊伍正是福建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量體裁衣」之舉。此間三農問題專家認為,這是閩省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又一重大創新,對有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進薄弱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地改變貧困村的落後面貌發揮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于偉國在第二批駐村幹部培訓班上說,各級黨委、政府在農村所做的一切,歸根到底是為了農民,選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歸根到底還是為了農民;要突出民生這個根本,持續推進駐村工作。記者觀察,福建省下派駐村幹部工作實施3年來,通過駐村幹部這一環節帶動了上下各部門整合資源、形成服務海西新農村的眾多渠道,並直接導入基層,大大激發了後進、薄弱村的發展活力。3年來,許多派出駐村幹部的機構都把駐點村作為本單位一個「編外處室」,在項目、資金、信息等各方面給予幫助。僅省直掛鉤部門和派駐村幹部單位幫扶掛鉤村的資金高達1.76億元,社會各界捐款6000多萬元。
經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下派村官立足當地資源條件,根據市場需求,發動群眾發展竹、林、果、菜、藥種植和特色養殖,並落實項目、尋找市場信息,積極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福建省農辦統計,3700多個駐點村皆有新開發的項目,農民收入普遍保持兩位數增長,高於全省平均增長速度。
經濟的發展也不斷帶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改善。3年時間裡,僅省級208個駐點村新修道路2421公里,新修引水灌溉渠道318公里;累計新增有線電視、程控電話、照明用電、衛生飲用水受益人口29.31萬人;實施造福搬遷1.26萬人。同時,新建和改善校舍7.24萬平方米,籌集了捐資助學款576萬元,幫扶貧困學生8030人;更有2.8萬多人次的村民接受了實用技術培訓。當地平安建設也紮實推進,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在208個駐點村都無重大刑事案件發生,村民安居樂業,呈現出安定穩定和諧的新局面。
不斷求解海西新農村突破口
目前,福建在堅持按地域、建制村為主設置黨組織的基礎上,正積極推廣「支部加協會」的做法,探索在農業產業鏈、專業協會、各種聯合體以及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建立村村聯合黨支部、村企聯合黨支部,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福州「黨建項目帶動」、廈門「金包銀」工程等一系列求解海西新農村發展之道的新探索仍在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