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借鑒海外經驗 發展廈門模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19]
放大圖片

 ■廈門市民參觀了解社會保障性住房房源和建設情況。 梁偉 攝

 近年來,隨著全國房市上漲,廈門優越的宜居城市環境,吸引了大量外地購房大軍,原有住房供應體系在市場房價的衝擊下面臨新問題,在原有的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商品住房三個層次構成的住房供應體系中,由於廉租房供應有限,經濟適用房只售不租、對象模糊,導致中低收入家庭及新參加工作的職工既買不起房,又不夠住廉租房的資格,成了政策的「夾心層」。

 為解決這個問題,廈門市委、市政府在尋求破解「住房難」過程中將目光投射到了以公屋建設聞名於世的香港。從2005年開始,廈門市國土房產、建設等相關部門開始組織專題調研,相關人員多次赴香港等地取經,結合廈門實際形成了一套參照香港經驗同時結合廈門具體情況的住房保障思路:一是居者有其屋並不代表居者購其屋;二是解決住房問題必須由政府來操作,把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從市場中分離出來。

 經過專題會議研究,將建設保障性住房列入廈門市的重大決策,這一政策徹底將公房分配從原有的福利性質轉變為保障性質,也徹底盤活有限住房資源。社會保障性住房概念由此提出。

 在此期間,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不斷聽取匯報,不斷提出新的要求。2006年5月10日,廈門市率先在全國推出了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新機制、新辦法。2006年5月31日這天,島內高林居住區、觀音山公寓兩大社會保障性住房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