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百花周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親子:疏 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04]
放大圖片

文:翁靜晶

 好友喪母,時近一年,傷感之情仍未平伏,偶觸悲境,就會落淚當場。旁人無不為其孝心既感動,又擔憂。說實話,人生七十古來稀,伯母仙遊之日,已屆八十六之高齡,中國人視之為笑喪,靈堂更插上紅燭,以慶賀多福多壽。

 然而,朋友亦年過半百,卻是單身,她與母親是相依為命,放工後再不見守候在家的慈顏,的確會因為那份淒清,而倍感難受。

 大家見她鬱鬱寡歡,都盡力開解。在芸芸的勸說中,聽到一個怪論,細味之,頓覺現代人的自我保護概念,嚴密得幾乎是不近人情。

 某人謂,黑頭人送白頭人,乃自然定律,亦因為已看通看透,於是便刻意與父母保持距離,免得他日永別時,令情緒陷入崩潰。甫有經濟能力,他就即時搬出獨居,省得生活上的依賴,成為了感情依附之處,只在過年過節之際,才偶然與雙親聚首;疏離一些,算是趁早預習別離之痛苦。

 言之有理,卻亦不禁背脊生寒。眼看家中亭亭玉立的女兒,態度亦傾向冷漠。這是潮流大勢的「酷」,還是時下的青年,都抱有強烈的保護主義?

 冷冷的臉、淡淡的情、淺淺的愛,並非薄情,而是不懂得處理感情,從而抗拒熱情。人與人之間出現了鴻溝,只為不受情感之傷害。佛家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誠然,情感往往是人類痛苦之根源,愛得愈深,離別時也愈加淒慘,男女關係如是,父母子女亦然。

 只不過,情感卻是靈魂的調味品,強行將之淡化,甚至排除,究竟該稱之為看破,還是逃避?動物也會為同伴的離開而悲嗚,人又何必要苦苦鍛煉鐵石心腸?天下間完全不會感到痛苦的,大概只有死物。於是,也就有一句名言︰「痛過,才是真正的活過。」

 然而,科學昌明的當代,人們卻又用盡了一切手段來逃避痛楚。女人的天職亦借「無痛分娩」來完成,似乎這種環境的趨勢,亦注定了人類更難於忍受痛楚。

 怕痛,於是連親情這一種最基本的關係,也要習慣疏離。接下來,就是因防備失戀而不能敞開心扉,投入愛情;甚至為怕絕交而拒絕友情!高高築起的城牆,無疑將心靈保護周全,但這種悠悠的封閉,算不算是對人性的扭曲?抑或,這便是修為?實在難言有權威答案。

 不願面對痛苦,同時也等於拒絕快樂。免除親人逝世時的傷心,代價是放棄了幾十年母慈子孝的溫馨,兩者只能選其一,當中的取捨,端的看當事人有哪種覺悟而已。好友已體驗過母親過世的痛,若能時光倒流,讓她再選,可又會否改走那疏離之路?

 相信,沒有一個父母願意兒女在靈前傷心欲絕,但亦不會有父母,寧可在生之年承受著可怕的疏離。

 一件喪事,兩個各走極端的人,什麼是錯,什麼是對,再不是黑白分明,而是一片啞淡的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百花周刊

新聞專題

更多